读过 大灭绝时代 🌕🌕🌕🌕🌑
普利策奖2015年获奖作品,核心主题是地球上正在经历第六次生物大灭绝,而人类活动是灭绝的主要原因。
作者是个记者和科普作家,在本书的第十三章中,她每章记述一次科学考察之旅,并着重介绍一个物种——或濒危,或灭绝,或过的不错——以及它们是什么,在哪里生活,面临怎样的环境或者挑战。随着这些生物,她也对地球的山地,森林,草原,海洋等等地区进行了描写。
灭绝的概念,在19世纪的欧洲,由法国博物学家乔治·居维叶提出。之后,人们不断的发现大灭绝的可能证据,认为地球上有过五次大灭绝——大量生物在短时间内消失殆尽。而灭绝的原因有灾变说和渐进说。同时,环保主义者们认为当前人类在地球上取得生存优势,大肆扩展领地,从环境获取资源的做法,正在直接或间接的杀死大量物种。我们正处在第六次大灭绝,且我们是这次大灭绝的主要推动力:也因此,这次灭绝的将会被称为“人类纪“。
生命真的是脆弱,但生命也真是强大。脆弱在于,环境的微小改变就可能造成一个物种的灭绝。强大在于,每种生命都在一边生存,一边改变地球环境。在这一点上,人类和珊瑚类没有区别。
作者描写的发生在眼前的物种灭绝现象,的确触目惊心。然而,作者和一些科学家把一切归结为人类活动,总让我觉得太过主观。如果接受如此结论,那解决问题的方式是什么呢?停止活动?为写这么一本书,作者四处旅行,对环境的造成影响,比普通人多处许多倍。科学家们为了观察蝙蝠,也毫不犹豫的扭断它的脖子。即便没有杀戮伴随,只是观察,但观察即接触,观察即干预。环保主义者们无法做到停止活动,又怎能要求他人停止追求生活。
也许,活着的终将灭绝。一定有很多人恐惧灭绝,不然就不会有环保主义者了。恐惧并非必须。生的欲望和死的恐惧,推动着有些人去行动。人多了,动植物少了。人少了,动植物也许就多起来了吧。然而,物质能量守恒。所谓灭绝,不过是换个方式存在。恐惧个啥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