霧社事件是賽德克族人在日本殖民統治期間,因為種種壓迫而起身反抗的歷史悲劇,這是一場為生存而爆發的衝突。它不該被當成「鼓舞士氣」的符號,更不適合作為贏球迷因的題材。然而,在臺灣,這種錯誤的比擬似乎見怪不怪。不管是官方還是民間,對於原住民的歷史,似乎都傾向於一種「無傷大雅」的態度。當歷史人物是漢人時,比如蔣中正或鄭南榕,社會上常會出現激烈的正反意見和討論;但當原住民族的歷史被拿來做諧仿或玩笑,往往只會被淡化或忽略,甚至沒幾個人覺得不妥。
這次的事情就是個例子。賽德克族的歷史文化被隨意挪用,卻很少人站出來說明這樣做為什麼不合適。這其實反映了臺灣對族群教育還有很長的路要走,尤其是對原住民族的理解與尊重。我們口口聲聲說著要重視多元文化,但當文化被曲解或錯用時,卻沒多少人願意花時間去深究、去對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