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过 黄书 🌕🌕🌕🌗🌑
一直知道张洪量很有个性,不在乎自己的声线不够好,能写芭拉歌,却更乐于写“怪”歌,骨子里很中国,但他的这种“中国”也和其他歌手不一样,不是讲述乡土情怀政治风云,而是用音乐实验非常直白的表达,比如在歌里用京剧《铡美案》口白,比如给歌曲取名《情人岗七十二烈士》。在他1987年第一张专辑中有一首《中国小孩》,歌词说“诗辞歌赋都忘记 / 老子周子分不清 / 崇洋的小孩 你好令人伤心 / 切开黄色的皮肤 / 露出炎黄的血液 / 中国人 要爱你自己”。
但也没想到他会为此专门写本书,而且还是有参考文献的那种半专业书籍。这种角色的反差让我一开始读的时候很不适应。这本书叫《黄书》,副标题是“黄种人的过去与未来”,但打开才发现并非是我想象的“中国至上论”,而是从更高的角度为“黄种人”写的书。这就让我一下发现自己的狭隘,看到“黄种人”想当然就以为是说亚洲人,但其实美洲、北极、西伯利亚的原住民都是黄种人,书中说中华民族反而是“最不纯的黄种人又自称是黄种人的民族。
这本书的脉络基本是:1)谁是黄种人,他们分布在哪里;2)白种人迫害黄种人的历史;3)西方白人世界史观不仅美化了他们自己,也洗脑了很多黄种人;黄种人需要建立自己的史观、接受自己的美学、自己说自己的故事,而不是一切都跟着西方走;4)从音乐角度展望黄种人未来的音乐发展。
第一部分介绍黄种人的定义看起来还是很学术的,但第二部分就带了很强的主观描述,称西方列强为“白人强盗国集团”,一一列举屠杀和强占黄种人土地的历史。这里读的太不舒服,草草翻了过去。下一部分的阅读应该算是它最重要的内容,一开始我是带着点抵触心理去读的,日常这样的教育已经太多了。但读着读着我倒是心平气和了下来,张洪量的观点我不一定都同意,甚至有些还会觉得好笑,但在他构建的论述逻辑中,也是有道理的,是提出了现实存在的问题的。我不完全同意的原因一来是他选择性忽视了我们自己文化中落后的部分,仿佛黄种人的文化不自信全部是由于白种人的打压而产生的慕强心理,但从个体而言,看过了很多开明的观点后,很难不对这部分文化产生向往、进行模仿;二来这还是一种理想主义的空谈。最终我能和张洪量产生和解的原因是,他也并不是纯粹留恋过去的大国辉煌,也有强调重塑黄种人的史观和美学并不是要“一味自吹自擂加自慰”,更不要也去霸权歧视别的种族。
这本书很容易让人会觉得1959年出生的张洪量是个老古董,比如他会用“洋买办”这样老套的用词(很意外在2014年出版的书里还有这样的词),在播客访谈中他说自己从小就经常思考“三座大山”……但他又一直在关心科技进步,老本行是牙医,也曾去纽约大学学习导演专业,也并不是和世界脱节的人。为他写序的是他的亲哥哥,政治大学外语学院院长张上冠,表达的可能更精准:“书的论述及观点,纵使作为文化研究者的我并不完全同意,但是我可以深刻地体会作者的立场和出发点。呼应洪量以“黄”贯穿全书的创意做法,我称《黄书》的意识形态是一种“黄色意识”的展现。这种意识是强烈而主观的、煽动且有感染性的、挑衅但也具包容性的、愤怒但也有所自制的,意识流动之处莫不引起波澜千顷,让人无法淡然面对,反而必须正视它所挑起的各种问题。”
以及,在看这本书时,我反复想起张洪量1992年的那首歌《纽约》,歌词只有9个字:烂吉他,破城市,想回家。
#书影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