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ahler - Symphony No.2 "Resurrection"
豆瓣
简介
这就是伟大的60年代的克伦佩勒的马勒2的录音,克伦佩勒的这个版本速度较快,只用了80分钟的时间,而此曲的一般版本一般都要90分钟左右,这是个极其冷静的录音,尤其是首乐章和末乐章,末乐章表现出极为空旷疏离的感觉,就象能触摸到天堂的空气一般。
作品简介:
作品作于1890~1894年,与《第一号交响曲》比起来,要求管弦乐编制的规模更大,同时还要有声乐部分。就是从这部作品以后,马勒开始经常在交响曲中使用声乐。其结构也不再是传统的四乐章制,而有五个乐章。这正是马勒走向庞大性倾向最初的作品。然而,在这首《第二号交响曲》中,仍然有宛如《第一号交响曲》中那种真实的抒情性,爱好线条对位法,使用民谣风格旋律等马勒所独有的特征。这部作品被称为《复活》是由于洛普斯托克的一首圣诗《复活》。作者与德国著名音乐家冯·彪罗的关系非常好,曾将本曲草稿给彪罗过目,受到热情鼓励。1894年彪罗逝世,马勒在参加他的葬礼时,“从风琴坛上传来了克洛普托克《复活》的合唱。于是像是受到了电击一样,我受到了感动”。他就这样根据《复活》,写下了末乐章的合唱部分。
作品共分五个乐章:
第一乐章:庄严肃穆的快板,c小调,4/4拍子,奏鸣曲形式。
据马勒自己所说,这一乐章表示的是葬礼,是第一交响曲中英雄葬礼的延续。
第二乐章:中庸的行板,降A大调,3/8拍子。
作者标明“极为轻松地,绝不可急躁”。这个乐章马勒这样写道:“过去的回忆……往日英雄生涯产生的纯粹而毫无瑕疵的太阳的光线”。这一章犹如舒伯特的兰特勒舞曲一样快活明朗。
第三乐章:c小调,3/8拍子。“缓缓流动的”,三段体的诙谱曲。
马勒对这个乐章的叙述如下:“当从第二乐章意犹未尽似的梦中醒来,再度回到生活的喧哗中后,你们常常会觉得人生在不停地流动着,莫名的恐怖正向你袭来。那就像是你们由外面黑暗的地方,以听不见音乐的距离所看到的,十分光亮的舞蹈场上的舞者们在摇晃舞动的情形一样。人生不知不觉地出现在你们眼前,也与你们常常惊叫而忽然跳将起来的恶梦很相似……”。
第四乐章:降D大调,4/4拍子,“极为庄严,但简洁地”。
马勒对于这一乐章的叙述如下:“传来了单纯信仰的豪迈的歌。我变得像神一样,也许我将回到神的身边。”到此为止,我们可以看到,第一乐章表示悲剧的人生;第二乐章是获得解放了的朴实的人生;第三乐章则是描写冲击性的混乱中的人生,而人类在经历了这些之后,死亡的憧憬便逼近过来,并且不停歇地进入第五乐章。
第五乐章:这一乐章是在全曲中,管弦乐编制最大的乐曲。
马勒写到:“在荒野中传来了如下的声音:人生所有的末日业已来临。……圣人与天上的人,合唱着如此歌词,《复活吧,复活吧,你可能被宽容》,然后出现神的荣耀。……爱的万能的感情,促使我们走向幸福的极至。”
克伦贝勒
克伦贝勒相当欣赏年轻的巴伦玻因,便特地与他合作了些做品, 例如贝多芬的钢琴协奏曲,合唱幻想曲,以及莫札特的 No.25 钢琴 协奏曲。在录完贝多芬的钢琴协奏曲之后,克伦贝勒叫巴伦玻因"明 天你到我住的饭店来一趟。"第二天早晨,克伦贝勒拿了一些自己作 的歌曲,并带了一位歌手演唱他的作品。演奏了一段之后,克佬问巴 伦玻因:"你喜欢我的作品吗??"巴伦玻因考虑了一镇子,"喔..不.. 克伦贝勒先生。"当巴伦玻因离开之后,克老对他的女儿说:"我着实 喜欢那孩子,很诚实,很不错,但是他对好的音乐没有判断能力。"
克佬无论是在排演,或是在实际演出的时候,都不太开玩笑,但仍 有不少的軼闻流传下来。据说某次在排练贝多芬第九交响曲时,整个 的气氛显的有点诡异,怎么说呢, 原来是克伦贝勒的拉鍊忘了拉。乐 团的首席便悄悄的告诉克佬:"大师,您的拉鍊似乎忘了拉..."不料克 老却一脸诧异的反问说:"那和贝多芬到底有啥关係??" 不仅於此,克佬的鲜事还多着的呢!话说某日,克伦贝勒到维也纳 国立歌剧院去欣赏卡拉扬所指挥的"唐乔望尼",就在某一乐段寂静无 声的场景时,克伦贝勒忽然从座位上站起来大叫:"不赖嘛....卡拉扬 没有大家说的那么烂嘛!!"顿时全场因而哄堂大笑,卡拉扬则气的吹 胡子瞪眼...。
如果说Furtwangler是感官的 Klemperer则是禁慾的
如果说Walter是温暖和煦的 Klemperer则是粗旷深沉的 现在能接受克伦贝勒的詮释的人愈来愈少了
因为他的音乐太重了 太硬了 太严肃了 没有笑容 没有飞腾的火花 没有华美的音色
那就像一本本大部头的哲学书 在一切讲求速食速成的今天
还有谁愿意去听那种背负十字架般沉重的篇章呢 克伦贝勒 用生命刻画出的音乐
宛若一座挺立的里程碑 或将堙没在荒烟漫草中吧 但想到 E.Kleiber Jochum 我忍不住抿嘴偷笑
慢 慢 慢 是Klemperer的另壹块註册商标 喔 其实Klemperer并不慢 至少他在50's以前不慢 至少有一些慢板不慢 至少live recording不慢 慢自然有慢的道理 才会慢的有道理
相较於Furtwangler灵思突发的弹性速度 Klemperer是主张严守节拍的 一般而言 klemperer在快板乐章的速度是比较慢 可是在漫板乐章的速度却有偏快的情形 (当然 这不是绝对的) 一快一慢之间 快慢的差距便缩小了 乐曲的架构便被凸显出来 倘若你想听一些不一样的Klemperer 请试试一些他的mono录音 啊 这也是Klemperer?
你喜欢听旋律优扬的高音部 还是深厚潜沉的低音部 如果是后者 恭喜你(妳) Klemperer是上上之选
Klemperer的演奏 低音部 和声 内声部是被强调的有时甚至会将主旋律盖过 而低音部大多是乐曲的节奏部份附加钢铁般的音色 所以整首作品会有着金石相撞的音响 想听klemperer? 嗯 先得对自己的耳朵有点信心
Klemperer(1885-1973)
1885 5月15日(一说14) 生於德国普利斯劳(Breslau)
1901 进法兰克福音乐院
1905 参加「安东鲁宾斯坦」钢琴赛
受马勒(Mahler)提拔 任布拉格德国歌剧院指挥
此后历任 汉堡市立歌剧院 史特拉斯堡歌剧院 科隆歌剧院 指挥
1926 纽约首度登臺
1927 任柏林克罗(Kroll)歌剧院指挥
1933 获颁「歌德奖章」
受纳粹迫害 流亡美国 任落衫机交响 匹兹堡交响乐团 指挥
因跌倒脑部受伤 头痛开始缠身
1937 肢体出现麻痺 无法拿指挥棒
1939 指挥莱比锡布商大厦管絃乐团摔伤 脑部受重创 隐退休养
1948 重回柏林舞台
1951 参加布列巔音乐节 指挥爱乐管絃乐团
任爱乐管絃乐团指挥
搭乘飞机失事 右脚骨折 接受两次手术
1959 应邀拜鲁特音乐节指挥
临睡时吸烟 引发火灾 惊醒时 顺手将一瓶酒精泼去
结果全身严重灼伤
1964 爱乐管絃乐团与Walter Legge绝裂 更名新爱乐管絃乐团
克伦贝勒任终生指挥
1966 折伤腰骨
1973 7月7日 (马勒是7月7日出生的,呵呵) 卒於苏离世 享年八十有八
对於克廉佩勒一直情有独衷,记得一开始听古典音乐就是听了他指挥的『大地之歌』 被那种震撼力折服的,与其说自己是被马勒对於生与死的表现的音乐所影响,倒不如 说是克廉佩勒把『大地之歌』的精神发挥得淋沥尽致的表现震撼了我。 现在又看到了Dutchman的所写『不死之鸟』克廉佩勒的軼事后,他之所以会把大地之 歌表现得那么好的不是没有原因了(当然,他跟马勒之间的关係也许有影响)。 克廉佩勒的布拉姆斯尤具特色,如果你听惯了热情和精彩的布拉姆斯,那你应该不得 不去了解布拉姆斯坚定和择善固执的一面,这时,克廉佩勒的板本是个好选择。他把 布拉姆斯的作品锻鍊如金石般的沉稳、有历练,正如布拉姆斯曲高和寡的一生。
tracks
Symphony No. 2 In C Minor 'Resurrection': I. Allegro Maestoso (Mit Durchaus Ernstem Und Feierlichem Ausdruck)
Symphony No. 2 In C Minor 'Resurrection': II. Andante moderato (Sehr Gemächlich)
Symphony No. 2 In C Minor 'Resurrection': III. In Ruhig Fliessender Bewegung
Symphony No. 2 In C Minor 'Resurrection': IV. 'Urlicht' (Sehr Feirelich, Aber Schlicht)
Symphony No. 2 In C Minor 'Resurrection': V. [V.] In Tempo Des Scherzos. Wild Herausfahrend
Symphony No. 2 In C Minor 'Resurrection': [V.] ieder Sehr Breit
Symphony No. 2 In C Minor 'Resurrection': [V.] Ritardando ... Maestoso--
Symphony No. 2 In C Minor 'Resurrection': [V.] Wieder Zuruckhaltend
Symphony No. 2 In C Minor 'Resurrection': [V.] Langsam. Misterioso
Symphony No. 2 In C Minor 'Resurrection': [V.] Etwas Bewegter
Symphony No. 2 In C Minor 'Resurrection': [V.] Mit Aufschwung Aber Nicht Eil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