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HUBERT: Piano Quintet "Trout"
豆瓣
簡介
《鳟鱼五重奏》(D.667)是舒伯特一首除了采用一般常见的四个乐章形式以外(快板/慢板/诙谐曲/终曲),还穿插了一个「主题与变奏」在第三乐章后的五个乐章乐曲。其实这也是全曲被命名为"鳟鱼"的由来,因为在这里舒伯特将其一首歌曲"鳟鱼"改编以器乐曲的型态呈现出来。
“鳟鱼(Die Forelle)”是舒伯特于1817年写的一首艺术歌曲,它是一首曲调甜美又深受舒伯特朋友们喜爱的歌曲。1819年夏天舒伯特受邀前往奥地利小城Steyr渡假,在那里爱乐者聚集,当时其中的一位爱乐者Sylvester Paumgartner即请舒伯特写下一首室内乐曲以供演奏。由于舒伯特知道这位委托者也喜欢"鳟鱼"这首歌曲,因此在写作五重奏之时便刻意将"鳟鱼"改编为主题与变奏曲,并使之成为乐曲中的一个乐章。
鳟鱼五重奏的第一乐章是个由钢琴琶音导奏展开的奏鸣曲式乐章,这里舒伯特的音乐表现其实是超乎于形式之上的,除了一般所言的"第一、二主题"外,整个乐章主要还是由旋律串联交织而成,形式在此的意义或许仅偏向于调性与段落的区分。另外在配器上,由于弦乐部分的音域及音色涵盖了小提琴的高音至低音大提琴厚重的低音,所以从乐章的开始即能感受到音乐的宽广性及饱满。
第二乐章是个F大调的行板,是由三大段性格不同的主题旋律A、B、C构成,在这里透过听觉判断即可听出三个不同的主题。整个乐章较大的特色是全曲架构为ABC+ABC,第一次的ABC三段已分属于不同的调性,而第二次的ABC又是在另外的调性上,由此亦可发现远系调是如何自由地为舒伯特所运用。
第三乐章是一个快三拍子的诙谐曲,舒伯特在此似乎是写下一个深具民族个性风味的舞曲。在诙谐曲的部分节奏明快,音乐散发着活泼热情的民族舞蹈精神;中段的Trio则虽较具旋律感,但依然洋溢着民族风格。
第四乐章“主题与变奏”应可算是全曲引人瞩目的乐章。它的“主题”部分即是取自舒伯特自己艺术歌曲"鳟鱼"的主要主题。在歌曲中,"鳟鱼"的音乐体材分为AAB三大段;在五重奏的第四乐章里,歌曲中的A段就成了这里的主题了。根据这个主题,后面共发展了五个变奏。在前三个变奏当中,舒伯特所采的是定旋律变奏手法,即有一声部保留了主题原型不变,其它声部配合着予以变化(变奏I由钢琴主奏主题;变奏II中提琴;变奏III则是由低音大提琴)。变奏IV综合了性格及音型上的变奏,调性上则穿插着大小调变化。变奏V是个优美如歌的段落,改变自主题的旋律在此以不同的风貌呈现,主奏乐器为大提琴。尾声部分再次回到主题原型,主题旋律这回是由小提琴与大提琴共同合作主奏完成。
第五乐章二拍子适度的快板,这又是一个舞曲风格的表现,两个重要主题分别是以节奏为主导的性格模式,及旋律式的舞曲风味。全曲流露出的是开朗田园乡村的愉悦,或许这也是舒伯特延自"鳟鱼"故事的背景吧!
tracks
1. Quintette pour piano & cordes en la majeur, op. 114, D. 667, "La Truite": I. Allegro vivace
2. Quintette pour piano & cordes en la majeur, op. 114, D. 667, "La Truite": II. Andante
3. Quintette pour piano & cordes en la majeur, op. 114, D. 667, "La Truite": III. Scherzo Presto
4. Quintette pour piano & cordes en la majeur, op. 114, D. 667, "La Truite": IV. Thème et Variations Andante
5. Quintette pour piano & cordes en la majeur, op. 114, D. 667, "La Truite": V. Finale Allegro giusto
6. Adagio et Rondo concertant en fa majeur, D. 4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