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督教教育与近代中国妇女

谷歌图书
基督教教育与近代中国妇女

登录后可管理标记收藏。

ISBN: 9787533429072
作者: 李湘敏
出版社: 福建教育出版社
发行时间: 1999
语言: zh
页数: 159

/ 10

1 个评分

评分人数不足
借阅或购买

李湘敏   

简介

福建师范大学陈德仁育才基金优秀学术著作出版资助
基督教在中国的传播有三个显著的阶段:景教在唐朝的流行;元代也里可温和明末清初的耶稣会在华的活动;近代基督教在中国的传播。基督教的在华活动涉及了中国社会的方方面面,而教育是其一个重要部分。1807年,英人传教士马礼逊来华传教时,在马六甲创办了英华书院。该书院的创办,奠定了近代中国基督教教育的基础,也为近代中国女子接受新学问和新事物开辟了蹊径。
设立女子学校是教会出于传教的需要而采取的举措,他们在占人口相当比例的妇女中进行有别于封建传统教育的新式教育。在向中国女子灌输宗教思想,进行文化渗透的同时,也对中国女性传授了大量先进的科学技术知识和技能。近代中国女子教育的兴起与形成,是中国社会发展的必然过程,但不可否认基督教教育对近代中国女子教育的进步起了促进作用。它这种作用不仅表现在一定女性学校的创办上,更重要的是促成了一大批中国知识女性的成长。这些知识女性中的相当一部分人面对社会的激烈变革,接受了先进的思想,在政治上和思想上逐步摆脱了外国教会的羁绊,并以自己的实际行动积极参与社会变革,对中国近代化进程起了重要作用。她们所取得的非凡成就和不俗表现将为后人所铭记。
在这本小册子里,不只是一般论述基督教教育对中国女性的影响,更注重对教会学校培养出来的优秀女性人才的追踪、探究,从她们对中国社会发展所做的贡献和影响,去客观地评价基督教教育对近代中国妇女成长的作用。

contents

第一章 基督教女子教育的开端(1)

第一节 近代基督教教育在中国的发展(1)

一 早期的教会学校(5)

二 基督教教育方针的确立(7)

三 教会学校的迅速发展(17)

第二节 基督教女子教育形成前的中国妇女(20)

一 妇女政治权利的丧失和社会地位的低下(22)

二 封建贞节观是妇女的精神枷锁(25)

三 缠足风兴缠住了妇女的自由(28)

四“女子无才便是德”(30)

五 近代中国妇女的状况(32)

六 中国妇女解放思潮的出现(33)

第三节 教会女子学校的初步发展(35)

第二章 教会女子中学的发展(47)

第一节 中国女子教育思潮的形成(47)

第二节 教会女子教育的全面发展(50)

第三章 教会女子大学的兴起(65)

第一节 教会女子大学兴起的原因(65)

第二节 教会女子大学的办学特色

一 教会女子大学的雄厚师资(68)

二 教会女子大学的经费与设备(72)

三 课程设置的变化与学分制的实行(74)

四 课堂学习与社会实践相结合(76)

第三节 教会女子教育下知识女性之志向(77)

第四节 教会女子大学对中国社会的影响(89)

一 教会女子大学的更加精英化(89)

二 教会女子大学的欧美化教育对中国社会的影响(92)

第四章 走出教会学校的中国知识女性(93)

第一节 平凡的教师非凡的女性(94)

第二节 科学进步的力量(107)

第三节 献身祖国医疗卫生事业的女性(118)

第四节 社会变革中的巾帼英才(131)

第五章 余论(149)

主要外国人名对照(157)

主要参考文献(158)

短评
评论
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