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中國的形成(1600—1949)
豆瓣
李懷印
簡介
今天的中國究竟從何而來?現代中國何以能避免多族群帝國崩潰和分裂的命運,建立一個高度有效且長期穩定的國家?其疆域構成、族群組合和政權形態具有何種歷史合理性與獨特性?今後的中國國家能否繼續維持“既大且強”的格局?本書令人信服地回答了以上極具挑戰性的問題。
本書是一部視野宏大、新見迭出的中國近現代史著作。全書主要圍繞對現代中國形成過程的重新認識問題,以及中國近代史的歷史書寫本身所存在的問題兩方面展開研究。作者從全球史的視角,著眼於地緣政治、財政軍事和政治認同三個要素,全面論述十七至二十世紀現代中國的形成過程,在世界歷史的視野下探尋現代中國形成的獨特路徑。全書視野寬廣,內容豐富,見解獨到,對於試圖理解現代中國之過去與未來的研究者和普通讀者來說,都是一部不容錯過的精彩著作。
contents
第一章 導論 001
問題所在 002
地緣、財政、認同:一個分析架構 011
若干關鍵論題 017
第二章 早期近代疆域國家的形成:清朝前期和中期的中國 035
邊疆的整合 037
治理邊疆 046
治理內地各省 051
複合型集權自主 060
清代在中國歷史上的獨特性 067
第三章 邊疆整合的限度:清朝財政構造中的低度均衡機制 073
清朝的戰爭與財政 075
清朝財政的低水平均衡 085
清朝在世界歷史上的獨特性 093
第四章 地方化集中主義:晚清國家的韌性與脆性 105
財政分權 108
有條件忠誠之濫觴 120
地方化集中主義 129
第五章 從內陸到沿海:晚清地緣戰略的重新定向 133
傳統地緣秩序之終結 135
塞防與海防 137
地方化集中主義的成與敗 141
第六章 邁向現代民族國家:清末新政時期的國家重建 155
財政構造中的高度非均衡機制 157
地方化集中主義的陷阱 164
締造新的民族 171
第七章 集中化地方主義:民國前期財政軍事政權之勃興 183
軍閥競爭中的贏家與輸家 186
為何國民黨勢力勝出 199
走向國家統一 207
中國後來居上:從區域到全國的建國路徑 213
第八章 追求民族之統一:民國時期的邊疆重建 219
宗主權下的自主:1912—1950 年的西藏 222
從自主到獨立:1911—1946 年的外蒙古 231
滿洲與內蒙古東部 237
恢復中國的領土完整 243
維護領土完整過程中的得與失 248
第九章 半集中主義的宿命:國民黨國家的成長與頓挫 253
製造新的正統 257
黨國之政治認同 265
國民黨政權的半集中主義 276
第十章 國家建造的全面集中主義路徑:一系列歷史性突破之交匯 281
共產黨革命的地緣政治 285
毛澤東領導下的政治認同 292
東北地區與國共內戰 301
支撐內戰:共產黨根據地的財政構造 306
一個比較分析 315
第十一章 比較視野下的現代國家轉型 325
疆域的擴張與整合 326
王朝的衰落與調適 332
邁向民主抑或集權國家 337
第十二章 歷史地認識現代中國 341
歐洲中心論的迷思 343
現代中國之成為“問題” 345
中國為何如此之“大” 348
中國為何如此之“強” 351
國家轉型的連續性 354
中國的國家轉型:一項未竟之業 358
參考文獻 3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