革命.宪法.现代性

豆瓣
革命.宪法.现代性

登录后可管理标记收藏。

ISBN: 9787562043355
作者: 孟庆涛
出版社: 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发行时间: 2012 -5
价格: 33.00元
页数: 361

/ 10

0 个评分

评分人数不足
借阅或购买

革命·宪法·现代性

孟庆涛   

简介

本书是从现代性视野下来解读革命与宪法的关系。从现代性的视角来看,清末宪政改革首先是确定了现代宪法的正当性。辛亥革命则将宪法的现代性推进到了一种“人民”宪法具有唯一正当性的程度。在中国近代以来“人民”兴起的过程中,对宪法实质正当性与形式合法性这两个不同层面的强调以及对两者的价值对立的设定,使得“人民”宪法内部又滋生出不同形态的现代性,即一个由无阶级差别的“国民”宪法向以阶级分化和阶级差异为基础的“人民”宪法转变的过程。但在与“君主”对立的意义上,“国民”和“人民”都是具有道义正当性的现代“人民”。而即便是同一政权下的人民宪法,亦因不同时代的变化与政治需求,衍生出截然不同的现代性诉求。
本书的视角较为独特,将现代性与宪法和革命相结合,在以往的著作中还很少见,且本书写作成稿获得了“孙国华学术基金”的一等奖。

contents

总序
引论 革命与宪法的现代性纠结
一、何谓现代性
二、中国的现代性问题
三、中国的革命、宪法与现代性问题
第一章 传统革命的现代转向
第一节 革命的现代含义
一、现代“革命”在西方的涌现
二、现代革命意识的三重含义
第二节 传统革命理念的现代诠释
一、传统的革命理念
二、现代革命意识的渗透
三、传统革命暴力含义的发扬
第三节 革命与现代中国的建立
一、从私人性朝廷到公共性国家
二、现代政党的现代国家想象
三、现代化论争中的革命建国
四、俄国人的道路
第四节 革命的政治实践
一、革命的政党伦理
二、集权的政党组织形态
三、军队的政党化:党军的形成
四、革命与“党-国体制”
第二章 宪法的流变与现代性
第一节 宪法的现代性问题
一、宪法的古典含义
二、“人为”挑战“自然”
三、中国宪法的两种现代性表现
第二节 清末“宪法”论争与现代性的楔入
一、现代宪法初现中国
二、儒家经义对“宪法”现代精神的开掘
三、“宪法”的法定化及其现代性
第三节 从“国民”宪法到“人民”宪法
一、普遍视野下的“国民”宪法
二、阶级视野下的“人民”宪法
第三章 宪法中的“继续革命”
第一节 无产阶级专政与“不断革命”
一、无产阶级专政的理论渊源
二、夺取政权后的“不断革命”
第二节 “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及其宪法命运
一、“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的提出
二、“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的理论要点及其党章化
三、“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的宪法命运
第三节 “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与有组织的现代性
一、政治伦理统合大众伦理
二、政党一元化领导统合社会
三、革命式现代化的悖论
第四章 人民革命与宪法
第一节 宪法纪历与历史意识的现代性
一、中国近代以来宪法性文件纪历方式的变迁
二、纪历方式变迁背后的历史意识
三、公历纪历的历史意识革命
四、历史意识变迁的现代性
第二节 人民革命的历史建构
一、宪法序言与革命历史叙事
二、人民革命史的宪法建构
三、人民革命史的现代性
四、革命与历史的内在关联
第三节 人民革命的正当性理据与人民主权
一、作为根本性政治原则的人民主权
二、作为根本性宪法规范原则的人民主权
三、人民主权的双重性悖论
第四节 人民革命的政治实践与“大民主”
一、作为革命合法性论证基础的民主理念
二、作为革命具体实现方式的“大民主”
三、大众民主对抗自由民主
四、群众运动对抗现代官僚机制
结论 革命的终结与宪政的回归
第一节 从革命到改革
一、从革命到改革的历史转换
二、革命理念在延续与否定中的紧张
第二节 从人民主权到人权
一、人民主权的公共性与人权的个体性冲突
二、人民主权的特殊性与人权的普遍性冲突
参考文献
附录1 革命与秩序——以中国1975年宪法为例
附录2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1975年)
附录3 关于修改宪法的报告(1975年)
后 记

短评
评论
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