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火中國1937-1952:流轉的勝利與悲劇,近代新中國的內爆與崛起
BooksTW Google Books
China at War: Triumph and Tragedy in the Emergence of the New China 1937-1952
方德萬(Hans van de Ven) 译者: 何啟仁
visão geral
齊邦媛:他在學術研究中看到,中國在20世紀前半葉傷亡數千百萬軍民,捐軀衛國,戰後卻多數未能歸葬鄉里。1949之後,生者無言,死者默默,寫史之際,豈止感到悲憫與同情而已。
這關鍵15年,成就了你我熟知的現代中國!也許,沒有誰的國家是真的。在建國神話的夢幻中,真相與謊言,都成了現實。這是課本中最混亂、難以卒睹、令人放棄理解的一段歷史,是一個政府走向潰敗、國家邁向分裂、人民必須受難,真相難辨的傷痛故事。
和平被有關民族間平等、擁有自決權利、民主和人權等偉大原則割裂。它無法產生希望,也無法形成和解,卻能夠滋養核戰和末日的恐懼。──方德萬
今日的中國,何以會是如此?到底是誰打贏了關鍵的戰爭?隔海高唱的歷史,哪個才是真的?
第二次世界大戰是型塑現代世界的關鍵,中國在其中的角色尤其難解。這段近代中國進程,由連串的錯誤、分裂、敗亡、注定受難的傷痛寫就。
《戰火中國》以全新視角,重新梳理這段令人慨歎,凝縮重要轉捩點與變化的歷史,且在大脈絡下特別穿插陳克文與齊邦媛的個人史,補足了大歷史角度忽略的老百姓生命軌跡。過去西方學者認為中國在二戰無足輕重,但《戰火中國》作者方德萬指出,當眾人目光集中在歐洲戰場時,1937年至1952年中國正在打一場複雜的全面戰爭,不但要面對同時並存、相互拉扯的多股的外敵,還有同樣分裂並進的內憂。
新中國,就在這麼飄搖動蕩的土地上誕生。
要探究新中國真正的本質,必須盡力拋開抵抗外侮的英雄式主觀論述色彩,同時並論各派系在抗戰時期的作為、決策、成功與失敗,以及日本、蘇聯、美國、英國等勢力的政治考量與行動。《戰火中國》全書分為四部份:第一部「立國大業」論析蔣介石掌權至1937年中日開戰期間,圍繞其與國民黨的連串事件;第二部「歷史轉捩點」講述對日抗戰的時代精神轉變,分論日本、國民黨如何試圖取勝,以及中國共產黨的擴張;第三部「試煉」和第四部「新中國」,則檢視成為世界大戰一部分的抗日戰爭、日本戰敗後的中國內戰,以及在韓戰中逐漸浮現的冷戰面貌。
各界推薦這本書因為有新材料,能作比較,才能打開中國抗戰史新視野;因為有關懷才會注意歷史發展細節;因為有感情才能寫出戰火中具人性、有溫情又生動的歷史。──呂芳上
本書的魅力不僅是累積方教授近年研究成果的大成以外,亦具體呈現他對中國社會人情世故的深層洞察力,讓全書的敘述,皆能貼切反映中國人對處理世事的行為模式,使得本書成功的跨越文化的鴻溝,是一本國人不需強用理性、僅憑感性就能接納的佳作。──黃自進
《戰火中國》引用齊、陳兩人的生命書寫,正是用這些小故事為大歷史憑添細節與血肉,既宏觀又微觀,既公眾又個人,既由上而下又由下而上,增加過往難得聽聞的平民聲音,強化了本書的論點與感染力。──單德興
這些無法左右局勢卻深陷大勢所趨的平民視角,營造出對當時對中國發展的迷惘、對戰爭的恐慌、對和平歲月有著平凡的充實喜悅,以及失去的傷痛。──金哲毅
二十世紀中國內戰的熾烈程度不亞於其與日本、韓國、美國之間的戰爭。透過此傑出的視角,方德萬明晰地闡述了這段歷史進程,同時謹慎地揭示了暴力如何消磨、耗損了生存在這艱難時期的中國人的生活。──卜正民
方德萬率先證明了中國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的地位,比過去人們認為的要重要得多。──芮納.米德
方德萬的《戰火中國》不僅書寫戰爭中的戰爭挑戰當代人的記憶,還重新把戰爭作為政治媒介論述。如此一來,他敏銳地恢復了中國在二戰最重要的餘留,並非反法西斯戰爭,而是中國共產黨的「民族解放戰爭」的說法。──Los Angeles Review of Books
這是近年我讀過,以中國為題最佳的書……史料豐富、道德態度謹慎、非比尋常地幽微且書寫精妙。──John Wilson, First Things
《戰火中國》對這段時代的闡述,遠優於我讀過的一切作品。冷靜、面面俱到且書寫精妙,是本傳世之書。──Arthur Waldron, 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
《戰火中國》精彩地呈現了中國在摧毀與蛻變之途的重要十五年。無論對現代中國的所知多少,本書都會是對全球軍事史感興趣的讀者必讀經典之作。──Stephen MacKinnon, Arizona State University
contents
推薦序1 弦歌不輟在戰火中國/齊邦媛
推薦序2 以戰爭史貫穿整個中國現代史/張寧
臺灣版序 「你為誰而寫?」/方德萬
譯者序 戰爭年代,和平想望/何啟仁
地圖
導論
第一部 立國大業
第一章 蔣介石:救中國
孫逸仙與蔣介石
蔣介石的政變
第二章 國家建設
軍事改革
國民改造
外交政策
第三章 南京,南京
中山陵
陳克文和齊邦媛的南京之旅
第四章 走向戰爭
向衝突發展:西安事變前中國和日本的政策
西安事變
孤注一擲
盧溝橋事變
戰事擴大
第二部 歷史轉捩點
第五章 淞滬會戰
戰役
轟炸
化敵為友?
團結群眾
第六章 以空間換取時間
南京
徐州
武漢
焦土
逃難
第七章 扶植替代政權
傀儡
戰略轟炸
冬季攻勢(一九三九年十二月-一九四○年一月)
第八章 戰爭中的共產主義
調整共產主義
游擊戰理論化
日本人救了中國共產黨
戰爭中另有戰爭
整黨
第三部 試煉
第九章 戰爭中的同盟
歐洲對亞洲
心懷舊恨
邁向勝利的中國
外交成果
第十章 轉折
一號作戰(一九四四年四月-一九四五年二月)
豫中會戰(四月二十五日-五月二十五日)
長衡會戰(五月二十七日-八月八日,湖南會戰)
桂柳會戰(八月-十二月,廣西和貴州戰役)
史迪威事件
美國退出中國對日戰爭
共產黨的回應
第十一章 日本在中國投降
內戰
恍如隔世的勝利時刻
第四部 新中國
第十二章 土崩瓦解
世風日下
救濟與重建
冷戰死亡之吻
第十三章 民族解放戰爭
革命中的鄉村中國
林彪在東北
遼瀋戰役
第十四章 終盡
韓戰
冷戰和平
尾聲 流轉
注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