偏见的本质
Douban
The Nature of Prejudice
【美】戈登·奥尔波特(Gordon W. Allport) oversætter: 徐健吾
overblik
社会心理学一代宗师、人格心理学之父奥尔波特无与伦比的鸿篇巨制
北京大学社会心理学博士匠心翻译
如果你想全方位地深入了解个体、群体以至国家或民族之间为何嫌隙不休、冲突不断、仇恨四起,乃至发生暴力斗殴、恐怖袭击、血腥战争、种族屠杀,那么这本书绝对是最佳选择。尤其在当前这个时代,它更能让你深思,为何人类彼此包容如此之难,但却又如此重要。小至审视琐碎的日常,大至放眼纷争的世界,本书都能给你醍醐灌顶的洗礼。
这是一部既具有严谨的学术性,又闪现着人本主义光辉的不朽杰作。奥尔波特把可观的各类资料井井有条地安排在一起,并将它们清晰而富有激情地组织起来,分别对偏见产生的社会思维、社会群体、社会认知、社会文化基础进行了梳理,然后从个体发展的角度对偏见的获得过程进行了考察,对偏见的动力机制进行了分析,并创造性地从人格结构的角度对偏见的成因进行了追溯,最后上升到社会政策层面提出了偏见治理的路径。
这是一本百科全书式的开创性著作,为后来的学者讨论和理解偏见开辟了一片天地,为偏见研究设定了界域。它在社会心理学甚至整个社会科学中具有毫无争议的崇高地位。
这本书影响了整整一代的社会心理学家......奥尔波特对各种理论和资料进行了仔细的筛选,并对偏见产生的原因及其可能的消除方法进行了非凡和精确的陈述......充满令人赞叹的智慧、学识和洞见。
——埃利奥特·阿伦森(Elliot Aronson)
著名社会心理学家,《社会性动物》作者
当我们中许多人正要为自己的新发现而惊喜时,却发现奥尔波特早已在那里等我们了。
—— 苏珊·菲斯克(Susan Fiske)
美国艺术与科学院院士,心理科学协会(APS)前主席
作为偏见研究领域富有生命力的一种范式和对偏见主题下我们的所知的一种总结,《偏见的本质》是一本具有里程碑意义的著作,它值得你好好地读一读。
——托马斯·佩蒂格鲁(Thomas F. Pettigrew)
加州大学圣塔芭芭拉分校社会心理学教授,库利-米德奖获得者
本书所体现出的具有说服力的思想、民主公正的价值观,以及对研究证据的重视为人本的、问题聚焦的社会科学树立了一个标杆。当我们试图为社会提供更多人性化的内容时,奥尔波特的这本书,依然能够给予我们明智的指导。
——M. 布鲁斯特·史密斯(M. Brewster Smith)
著名社会心理学家,美国心理学会(APA)前主席
我在本科时就读过奥尔波特的这本书,并为他深刻的思想和清晰的写作所折服。我一直认为这本书是有关偏见的最好作品之一......毫不夸张地说,奥尔波特的理论为过去五十年间增进群际关系的一系列尝试提供了基础。
——鲁珀特·布朗(Rubert Brown)
萨塞克斯大学社会心理学教授,《偏见》作者
《偏见的本质》是社会心理学的名作。奥尔波特在本书中所构造的接触假设至今仍然在政策层面和理论层面产生重大影响。在政策层面,它是美国和其他国家反歧视政策的基础;在理论层面,接触假设从原初的直接接触,经过1990年代的间接接触,又拓展为近期的想象接触。因此,无论是在社会治理方面,还是在学术研究方面,译介出版此书都是极有意义的。
——方文,北京大学社会心理学教授
contents
1954年版序
1958年版序
第一部分 偏向性思维
第1章 问题何在?
第2章 偏见的平常性
第3章 内群的形成
第4章 对外群的拒斥
第5章 偏见的模式化与广延性
第二部分 群体差异
第6章 群体差异的科学研究
第7章 种族和族群差异
第8章 可见性与陌生性
第9章 受害后特质
第三部分 群体差异的认知
第10章 认知过程
第11章 语言因素
第12章 我们文化中的刻板印象
第13章 偏见的理论
第四部分 社会文化因素
第14章 社会结构和文化模式
第15章 选取替罪羊
第16章 接触效应
第五部分 偏见的获得
第17章 遵从
第18章 童年早期
第19章 后期学习
第20章 内心的冲突
第六部分 偏见的动力学
第21章 挫折
第22章 攻击与憎恶
第23章 焦虑、性与内疚
第24章 投射
第七部分 性格结构
第25章 偏见型人格
第26章 煽动
第27章 包容型人格
第28章 宗教与偏见
第八部分 群际紧张的降低
第29章 应该立法吗?
第30章 规划项目的评估
第31章 不足与展望
主题索引
译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