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5年以来的当代艺术理论
豆瓣
佐亚·科库尔(主编) / 梁硕恩(主编) 译者: 王春辰 / 何积惠 …
简介
《1985年以来的当代艺术理论 增订本》,重新评估了过去25年这个领域最关键的讨论。编者把第一版中最必要的文章和今天最引人注目的理论论述放到一起,其主要目的是编出一本意义持久的新版本,既改进第一版的内容,也改进它的结构。多数情况下,新增的文章是2005年出版第一版后写的。
本书第一版的中文版出版之后两次印刷,在中文读者中有了不小的阅读,甚至成为一些教学读物和指定参考书。英文增订版去掉了几篇第一版的文选,新增了10篇文章,新增的文章反映了近十年来世界上关于当代艺术的最近解读,尤其强调当代艺术里的政治性含义和意义,其论题又比第一版多了内容。编者意图通过这些新增文章来体现学界讨论当代艺术的递进,有很强的学术性和时代性。
contents
目录
文本、数据与图版致谢
如何使用本书
撰稿人简介
导论
第一部分 当代艺术实践领域
引言
1 知识场域—一个分离的世界(1990)
皮埃尔·布迪厄
2 当形式变成态度—及其他(1994)
蒂埃里·德·迪夫
3 连绵不绝的地点—论现场性(1997)
权美媛
4 无边界的双年展?(2009)
吴金桃
5 当代艺术的分期(2009)
亚历山大·阿尔伯罗
6 当代艺术与美学的政治(2009)
雅克·朗西埃
第二部分 实践与模式/再思考形式与媒介
引言
7 论里希特《1977年10月18日》(1989)
本雅明·H·D·布赫洛
8 论平面—走向平面性的谱系(2000)
大卫·约瑟里特
9 没有结论的无形式(1996)
罗莎琳德·克劳斯
10 视频投影—屏幕之间的空间
利茨·科茨
11 如何提供艺术服务—导论(1994)
安德烈亚·弗雷泽
12 对话作品—对话在社会介入式艺术中的作用(2003)
格兰特·凯斯特
13 对抗主义与关系美学(2004)
克莱尔·毕索普
第三部分 文化/身份/政治机构
导言
14 向文化宣战(1990)
卡罗尔·S·万斯
15 艾滋病—文化分析与文化行动主义(2002)
道格拉斯·克里普
16 被驱逐者的建筑(1990)
罗莎琳·多伊奇
17 性别在燃烧—关于挪用与颠覆的诸问题(1993)
朱迪斯·巴特勒
18 自找麻烦(1993)
科比纳·默瑟
19 差异的神话—惠特尼双年展的庸俗身份政治(1993)
小查尔斯·A·赖特
20 魔鬼电视(1992)
阿维塔尔·罗尼尔
21 色情的建筑:博物馆、城市瓦砾及电影牡鹿屋(2012)
比特利兹·普雷奇亚多
22 作为有机知识分子的文化工作者(2008)
尚塔尔·墨菲
第四部分 后殖民批判
引言
23 马可·波罗综合征—关于艺术和欧洲中心主义的若干问题(1993)
杰拉尔多·莫斯奎拉
24 在“黑暗中心”(1993)
奥鲁·欧奎博
25 融合转向—多元文化时代的跨文化实践(1996)
让·费舍尔
26 真实性、反思性与景观—新亚洲的兴起不是世界的终结(2004)
李荣材
27 拥有一切的观众(1991)
郑明和
28 废墟、碎片化以及中国现代与后现代(1998)
巫鸿
第五部分 艺术主体/历史主体
第五部分引言
29再政治化艺术、理论、再现与新媒体技术(2008)
玛丽娜·格拉齐尼
30 模仿大师---男孩式、坏女孩与至关重要的女性
玛丽·凯利
31 模糊地带:吉奥乔·阿甘本的“赤裸生命”(2009)
安东尼·唐尼
32 数据库(2001)
列夫·马诺维奇
33 为抽象的爱辩护(2008)
布莱克·斯汀森
34 可持续发展政治学:艺术与生态学
T.J.戴莫斯
附录:来信与回应
偶然因素:对克莱尔·毕肖普《对抗与关系美学》一文的回应
利亚姆·吉利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