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之树
Douban
通往自我认知的哲学课
[美] 庞思奋 Übersetzer/in: 翟鹏霄
Übersicht
本书是根据庞思奋教授在香港浸会大学开设的哲学启蒙课而成,旨在开启人们的哲学兴趣,发展个人思考哲学论题的独特视角,帮助初学者唤起、表达并批判自己的洞识。作者将西方哲学史的主要内容和西方哲学探讨的重大问题严密地编织在循序渐进的讲授之中,并不时打破欧洲中心的视角,站在中国哲学的角度进行反观比较,引导读者一步步深入对哲学的理解。
全书呈现为12周的哲学课,既有课堂的机智灵活,又有行文结构的科学严谨。作者庞思奋博士在本书中充分展现了其哲学家的禀赋以及哲学教师的教授智慧,并在融合东西方哲学遗产方面作出了不懈的努力。
contents
新版译序
总 序
英文第四版序
中译本序
第一部分·树根 ·形而上学与认识无知
第1周 洞识:为生活做准备
1.什么是哲学?
2.写洞识论文的几个原则
3.作为神话的哲学
第2周 哲学的起源
4.形而上学祛神话的哲学
5.理性对话的哲学
6.目的论科学的哲学
第3周 现代遗产
7.沉思怀疑的哲学
8.先验批判的哲学
9.后批判哲学
第二部分·树干·逻辑与理解语言
第4周 从形而上学到逻辑
10.什么是逻辑?
11.两种逻辑
12.综合逻辑
第5周 逻辑的几何学
13.分析关系的映射
14.综合关系的映射
15.以新视角映射洞识
第6周 语言哲学
16.分析哲学:实证主义与日常语言
17.综合哲学:存在主义与言说上帝
18.诠释哲学:洞识与返回神话
第三部分·树枝·科学与爱智慧
第7周 科学哲学
19.什么是智慧?
20.科学与对智慧的剖析
21.因果律与科学的界线
第8周 道德哲学
22.自由与道德的界线
23.价值重估:一个道德突破?
24.视角主义:重建界线
第9周 政治哲学
25.权力与政治的界线
26.神权政体:最终的突破
27.置身界线的智慧:理念(ideas)vs.意识形态(ideology)
第四部分·树叶·存在论与静默的惊奇
第10周 多样的经验:感到统一
28.什么是静默?
29.终极与美的悖论
30.再统一与爱的神秘
第11周 象征化的惊奇:怀有宗教信仰
31.超自然及其象征
32.恶与恩典的悖论
33.团体与礼拜的神秘
第12 周 意义:为死亡做准备
34.忧惧与勇气的悖论
35.死与生的神秘
36.什么是哲学?
参考书目
术语表
I.康德的术语
Ⅱ.《哲学之树》使用的其他术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