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与社会的二元合一

豆瓣
国家与社会的二元合一

登录后可管理标记收藏。

ISBN: 9787559847461
作者: 黄宗智
出品方: 大学问
发行时间: 2022 -4
丛书: 实践社会科学系列
装订: 精装
价格: 89.00元
页数: 432

/ 10

1 个评分

评分人数不足
借阅或购买

中国历史回顾与前瞻

黄宗智   

简介

黄宗智教授的又一部理论方法著作。大学问“实践社会科学系列”006号图书。
☆ 国家与社会的二元合一,根植于中国大一统的儒法合一的政治体制与小农经济占主导地位的社会实际。在本书中,黄宗智教授分析了中国历史上尤其是明清以来国家与社会的治理机制,如所谓“皇权不下县”的“中央集权的简约治理”、华北与江南地区国家与村社的二元合一治理、传统国家与社会之间的“第三领域”治理体系等。作者从社会经济史的视野出发,以中国历史和现实的实际为基础,反思、批判、对话各流派的理论范式,试图探寻扎根于中国实际的社会科学研究方法与进路。
★ 回顾1960年代至今三代美国的中国研究的学术演变,影响最大的理论和问题意识一般都和深层的意识形态密不可分,每一代的共识如此,其主要的分歧也如此。美国的中国研究所提出的问题,多来自其切身利益或美国的政治意识形态的变动。这样的学术大多从一个主导概念出发,堆积一些经验“证据”,甚至滥用或干脆杜撰虚伪的经验证据,来支撑其前提概念。
★ 我们要对西方理论有充分的认识和反思,不仅要认识到其背后的意识形态,还要认识到期强烈依赖演绎逻辑而趋向二元对立、非此即彼的,将真实单一化和理想化的思维习惯。这样,才能更清晰地认识到现代西方自身的两面实际,它既包含崇高的理念也包含丑恶的帝国主义,既有洞见也有虚伪的建构。
★ 面对这样的实际,我逐步形成和采用的研究进路是从翔实可靠的经验证据出发,将所有理论问题化,区别其中的洞见与偏差,为的是要符合实际的概括、洞察历史真实。因此,我提出了“实践社会科学”的设想,强调依据实际运作,而后借助与各大流派的不同理论的对话,来建构新颖的“中层”(即可以论证的)理论概括。

contents

☆ 导论
☆ 第一章 我们的问题意识:对美国的中国研究的反思
一、“共产主义中国”VS.“中国”
二、革命VS.现代化
三、西方中心主义VS.中国中心主义
四、迈向不同的问题意识
五、对中国研究的含义
☆ 第二章 集权的简约治理:中国以准官员和纠纷解决为主的半正式基层行政
一、历史证据
二、集权的简约治理
三、儒法合一的治理
四、当代中国的科层制化和简约治理
☆ 第三章 国家与村社的二元合一治理:华北与江南地区的百年回顾与展望
一、百年回顾
二、村庄社区的衰落
三、国家与村庄关系的三大模式
四、新型的民众参与模式
☆ 第四章 国有企业与中国发展经验:“国家资本主义”还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一、一些基本事实
二、霸权话语
三、不同的理论
四、中国的政治和社会环境
五、中国的新自由主义论析
六、中国银行的案例
七、社会不公
八、重庆的实验
九、“国家资本主义”还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十、结论
☆ 第五章 重新思考“第三领域”:中国古今国家与社会的二元合一
一、中国历史中的“第三领域”
二、20世纪的演变
三、当代中国计划经济时期的演变
四、改革时期的演变
五、“第三领域”司法和治理
六、结语
☆ 第六章 国家—社会—市场:关于中西国力现代化路径不同的思考
一、现代西方的双重历史实际
二、现代国家能力
三、中国国力的不同的现代化路径
四、中华帝国的治理传统
五、当代的中国国家体系
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内涵与可能的未来
七、传统“第三领域”的现代化
八、想象一个未来的图景
☆ 第七章 新综合性视野与远瞻性愿景:中国的“一带一路”倡议与亚投行
一、探讨的问题与其历史背景
二、中国的新综合性设想
三、陆地与海洋分别的“一带一路”的具体含义
四、综合性的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
五、超越性远见与实用性考量
六、“一带一路”与过去农村发展政策的异同
☆ 第八章 探寻没有金融股市霸权的市场经济发展道路:兼及振兴中国乡村问题
一、资本主义的四大历史阶段
二、市场经济在中国的过去和现在
三、新的远瞻性愿想
☆ 第九章 中国乡村振兴:历史回顾与前瞻愿想
一、历史回顾
二、革命时期边区的互助与合作
三、美国农业合作社在矛盾法规下的演变
四、中国2006年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律实施以来的虚拟合作
五、可资借鉴的东亚模式
六、法律和法理角度的思考
七、全球化市场经济视野中的中国乡村振兴
八、超越性的愿想
☆ 第十章 民主主义与群众主义之间:中国的人民与国家关系的历史回顾与前瞻愿想
一、既非民主主义也非群众主义
二、作为抑制中国政治体系长期以来的“官僚主义”弊端的方法
三、借助“第三领域”传统来建立新型的民众化政治体系
四、中国古今的发包与承包治理体系
五、迈向“人民主义”化的政治经济体系
六、中国乡村振兴
☆ 代后记 再论内卷化与去内卷化
一、人多地少的农业内卷化
二、官僚主义体系的内卷化
三、去内卷化的小农农业
四、新型的国家与社会互动关系
五、农业与工业发展型式的共通性
六、展望未来
☆ 索引

短评
评论
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