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獨的博學者
Douban
賽荷,船夫之子,在科學與人文之間漫遊,意外成為人類世思想的領航員: 與「網絡理論家」拉圖的五場對談
Éclaircissements: entretiens avec Bruno Latour
Michel Serres / Bruno Latour 译者: 陳榮泰 / 伍啟鴻
visão geral
賽荷(Michel Serres),法國思想家。童年時期的二戰經驗,尤其是廣島、長崎的原爆事件,促使他反思科學的樂觀主義,並走向哲學。受過數學訓練的賽荷,是將資訊理論、混沌理論引進人文學科的先驅。不甘囿於專殊領域,尤其是人社/理工之間的僵固壁壘,賽荷的哲學遊走於學科之間 ,從流體力學、拓樸學、生命科學,談到倫理、宗教與政治。在寫作風格上,他則捨棄學究黑話,喜歡從故事的寓意中提煉出對於物-人關係的分析。
然而,跨領域的遊走與詩性的語言,在學科分工明確的戰後初期,並不為當時的同儕所接受,直到其前瞻性的思想,屢屢印證了近年的時代演變。
為此,知名學者拉圖(Bruno Latour)便展開五場訪談計畫,試圖以口語的形式,針對科學、文化、時間、關係網絡、暴力、美德、教育等大哉問,請賽荷一一釐清。
從希臘神話中掌管訊息的赫美使(Hermès)談起,賽荷對「人類關係」的討論,離不開通訊、噪音、寄生等看似屬於「自然科學」的概念。特別的是,他是從「物」(與人)的關係,界定人類性、社會關係與集體,因而不容於人文學科的主流意見,它們側重主體經驗,並強調自然與社會有著截然不同的邏輯。於是,賽荷就成了學院最後的博學者(savant),正如同他欣賞的柏格森、巴斯卡、萊布尼茲或希臘哲人,這些人在哲學之外,都還具有數學、理科或文學的涉獵。
而當今,有別於戰後,早已是個「斜槓」的時代,我們更需要「跨界」的思想家,以探索多變且複雜的現實難題。之所以複雜,是因為它們往往超越狹隘的領域劃分,涉及了跨越多重學科的「整體性」問題。舉凡微生物、生態、數位資料權、人工智慧,都位於「人」與「科技」的介面,也必然觸及「科學-倫理」的關係。在媒介科技扭轉日常生活,氣候變遷亦反撲地球的當下,已經沒有科學可以宣稱自己免於社會的作用,也沒有任何人文議題,能夠無視技術的演進。
總算,這名孤獨許久的遨遊者,能成為我們「人類世」與「資訊世代」的知識嚮導。
contents
推薦序 賽荷的時間機器/張君玫
譯者導讀 賽荷與拉圖:科學人類學的交會/陳榮泰
⠀
第一次對談:成長
§1. 戰爭世代|§2. 在學院裡繼續戰爭|§3. 自學者?|§4. 三次科學革命|§5. 廣島:從科學到人文的通道|§6. 韋伊的非暴力哲學|§7. 從哲學到古典人文|§8. 巴什拉與孔德|§9. 徒勞的討論
⠀
第二次對談:方法
§1. 所有作家都是我們的同輩|§2. 過去,不再是過時|§3. 既非審判,亦非缺乏審判|§4. 另一種時間理論|§5. 赫美使:牽接的操作子|§6. 數學家的方法|§7. 風格:其他延續數學的方式|§8. 文學:在哲學的監督之下
⠀
第三次對談:證明
§1. 說明之來龍去脈|§2. 必要與非必要的困難|§3. 綜合終究是可能的|§4. 評論之善用|§5. 重複|§6. 局部的說明、整體的證明|§7. 第二種手法:是運動,不再是文本|§8. 抽象:始自陳述,不再始自命題|§9. 赫美使:零散與綜合|§10. 赫美使與天使的綜合|§11. 不要歌頌破碎,而是歌頌脆弱的綜合
⠀
第四次對談:批判之終結
§1. 遠離知識哲學|§2. 遠離哲學審判|§3. 遠離哥白尼式的革命|§4. 走向科學人類學|§5. 別再搞哥白尼革命|§6. 遠離揭露與告發|§7. 天-父:在雙重揭露之後,一切尚待完成|§8. 關上批判括弧|§9. 刻卜勒的橢圓與其雙焦點|§10. 在哲學的盲點上,一切從頭開始
⠀
第五次對談:智慧
§1. 智慧與哲學|§2. 客觀的道德|§3. 被遺忘的古典人文|§4. 除教育不成道德|§5. 脆弱作為歷史推動者|§6. 客觀的惡|§7. 不可能的質疑|§8. 美德的基礎|§9. 事物走進集體之入口|§10. 論道德律
⠀
拉圖著作列表
賽荷著作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