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ese Bones Shall Rise Again

豆瓣
These Bones Shall Rise Again

登入後可管理標記收藏

ISBN: 9781438447469
作者: David N. Keightley
出版社: 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 Press
發行時間: 2015 -7
裝訂: Paperback
價格: USD 34.95
頁數: 360

/ 10

0 個評分

評分人數不足
借閱或購買

Selected Writings on Early China

遺骨重生:吉德煒早期中國研究選集

David N. Keightley   

簡介

吉德煒(David N. Keightley, 1932年10月25日—2017年2月23日), 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歷史系榮休教授,享譽世界的中國上古史專家,尤其專長於甲骨文研究和商代歷史,並在商代研究的幾乎所有領域作出公認的貢獻。1932年出生於英國倫敦,二戰結束後於1947年移居美國。1953年畢業於安默斯特學院(Amherst College),大學專業為英語並輔修生物化學1956年畢業於紐約大學, 專業為現代歐洲歷史。碩士畢業後曾作為編輯和自由作家在紐約工作,1962年進入哥倫比亞大學並於1969年獲得東亞歷史學博士學位,論文題目為:《古代中國的公共勞動:商和西周的強制勞動研究》。博士期間曾在台灣和日本接受語言訓練。
吉德煒教授自1969年起進入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歷史系任教,直至1998年榮休期間致力於培養學生與學術創作,著述豐贍。他的主要專著有:《商代史料:中國青銅時代的甲骨刻辭》(Sources of Shang History: The Oracle-Bone Inscriptions of Bronze AgeChina. Berkeley, Los Angeles: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1978.);《祖先的景觀:晚商中國的時間、空間和社會(公元前1200-1045年)》(The Ancestral Landscape: Time,Space, and Community in Late Shang China (ca. 1200-1045 B.C.). Berkeley:Institute of East Asian Studies,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Berkeley, 2000); Working for His Majesty: Labor Mobilizationin Late Shang China (ca. 1200-1045 B.C.), as Seen in the Oracle-boneInscriptions (With Particular Attention to Handicraft Industries, Agriculture,Warfare, Hunting, Construction and Its Legacies). Berkeley: Institute ofEast Asian Studies, 2012; These BonesShall Rise Again: Selected Writings on Early China. Albany: SUNY Press.2014.主編了《中国文明的起源》(The Origins of Chinese Civilization. Berkeley: University ofCalifornia Press, 1983.) 他還是《劍橋中國古代史》(The Cambridge History of Ancient China.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9.) 中商代部分的撰寫者。另有論文及書評七十多篇。
吉德煒教授還是出色的學術領導者和組織推動者。在他的主持和推動下,1975年在美國成立了“早期中國研究學會”(Society for the Study of Early China), 並由他擔任會長(Chair)。他還主持創辦了海外第一個致力於早期中國文明研究的學術刊物《早期中國》(Early China),並長期擔任主編。該刊物自1975年至今已出版39期(截至2016年), 受到海內外學術界的廣泛關注和引用。吉德煒教授曾先後擔任過伯克利中國研究中心主任,歷史系主任,並曾代理東亞圖書館館長。他還組織了“商代文明”(ShangCivilization, 1982)等多個國際學術會議,並在生前先後到訪中國大陸七次,為促進中美兩國的學術研究與交流起到了巨大的推動作用。
由於他在學術上的傑出貢獻,吉德煒教授於2000年入選美國藝術與科學院院士(American Academy of Arts and Science)。他還曾先後獲得“美國學術團體協會獎”(ACLS Fellowship, 1972&1975),“古根海姆獎”(Guggenheim Fellowship, 1978), “麥克阿瑟獎”(MacArthur Fellowship, 1986)等多項學術表彰。
吉德煒教授退休後仍筆耕不輟,本書是作者去世之前出版的最後一本著作,選錄了作者此前出版的部分代表性文章。

contents

Acknowledgements
致謝
Preface
前言
Introduction
導言
TranscriptionConversion Table
(拼音與威綏碼)轉換表

Part I: What MakesChina Chinese?
第一部分:中國何以成為中國
1.Archaeology and Mentality: The Making of China
1. 考古學與心智:中國的形成
2.Early Civilization in China: Reflections on How It Became Chinese
2. 中國的早期文明: 反思中國是如何形成的
3.What Did Make the Chinese “Chinese”? Some Geographical Perspectives
3. 是什麼讓中國人成為“中國人”?一些地理學的視角

Part II:Religions, Metaphysics, and Theology
第二部分:宗教、形而上學與神學
4.Religious Commitment: Shang Theology and the Genesis of Chinese PoliticalCulture
4. 宗教信仰:商代的神學與中國政治文化的起源
5.Late Shang Divination: The Magico-Religious Legacy
5. 商代晚期的占卜: 巫術-宗教的遺產
6.Shang Divination and Metaphysics
6. 商代的占卜與形而上學
7.The Making of the Ancestors: Late Shang Religion and ItsLegacy
7. 祖先的“製造”:商代晚期的宗教及其遺產

Part III: On Writingand Inscriptions
第三部分:書寫與文字
8.Theology and the Writing of History: Truth and the Ancestors in the Wu DingDivination Records
8. 神學與歷史書寫:真實與武丁卜辭中記載的祖先
9.Marks and Labels: Early Writing in Neolithic and Shang China
9. 記號與標籤:新石器時期與商代中國的早期書寫

Part IV: EarlyChina/Early Greece
第四部分:早期中國與古希臘
10.Clean Hands and Shining Helmets: Heroic Action in Early Chinese and GreekCulture
10. 潔淨的手與閃耀的頭盔: 早期中國與古希臘文明中的英雄事蹟
11.Epistemology in Cultural Context: Disguise and Deception in Early China andEarly Greece
11. 文化語境下的認識論:早期中國與古希臘的偽裝與欺騙

Part V: A LighterTouch
第五部分:漫談
12.Notes and Comments: “There Was an Old Man of Chang’an…”: Limericks and theTeaching of Early Chinese History
12. 筆記與注釋:“長安有個老人”:打油詩與中國早期歷史的教學

Bibliographyof the Writings of David N. Keightley
吉德煒教授論著書目
Index
索引

其它版本
短評
評論
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