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河灣
Douban
Vidiadhar Surajprasad Naipaul / V.S. 奈波爾 oversætter: 李永平
overblik
奈波爾未曾明言《大河灣》發生於何處。不過,讀者不用怎麼推想,就知道這則一九六三年至七三年的故事是剛果(薩伊)的歷史;位於大河灣道岸上無名的城鎮也可斷定是剛果東北部的省府基桑加尼(Kisangani)。
《大河灣》寫的,就是剛果那段內戰頻仍、人民流離失所的歷史。
二次大戰結束後,歐洲人紛紛自殖民地撤退,非洲國家也一個個獨立起來,邁向現代世界。然而急遽的變革帶給非洲人民的只是茫然、不安和騷動,抗爭四起,到處都是流血叛變。
東海岸發生大規模血腥屠殺之後,「新世代的非洲」終於來臨了。是的,殖民政府走了,此時掌權的總統是頭戴豹皮非洲酋長帽,手裡握著權杖的軍人。他用盡心力鞏固他神般的地位,在這個大河轉彎處的國家裡,大大小小的建築物,學校,商舖,旅館,大漢堡店,都掛著他偉大的照片,接受全民的敬仰。他用「公民同志」稱呼人民,表示平等,卻又建立「國家園區」,讓少數人特享歐洲文明。
故事主人翁沙林,在此做生意,過著挺不錯的生活,嗜好是到希臘俱樂部打回力球。我想他就是奈波爾的化身吧,這個敏感略帶憂鬱的人,敏銳地觀看修斯曼神父的犧牲,費迪南的被教育,英達爾的掙扎,馬赫許的人生哲學‧‧‧這一切因歷史、文化、種族交錯發生在大河灣的動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