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与鼓
豆瓣
诗经的套语及其创作方式
The Bell and the Drum: Study of Shih Ching as Formulaic Poetry
王靖献 譯者: 谢谦
簡介
《鐘與鼓》在國外的《詩》學以及中國文學研究中是頗具代表性的:一是他的研究建立在中西比較文學的基礎上,再則是引入西方現代詩歌批評的新方法,同時也廣泛吸收了傳統研究——從漢代經學家到當代學者——的某些方法與成果。
本書作者王靖獻是將套語理論系統引入中國古典詩歌研究中的第一人。一方面,他根據中國語言和韻律的特點,對專為分析西方敘事史詩而發明的套語理論作了相應的修正與擴充,使之可應用於《詩經》這樣的東方抒情詩的研究之中,從而豐富了套語詩歌的理論。另一方面,他又運用這一批評方法,從《詩經》的形式入手,對中國古典詩歌的創作方式及其美學意蘊進行了系統深入的分析,且創獲很多。比如,他認為,“興”即套與理論中的“主題”概念,是一種套語式的表現結構,也是中國古典詩歌的一種創作方式。“興”句所詠景物並不一定是詩人眼前親歷的實景實事,而是平時貯存于詩人記憶之中的現成的套語結構,它們與詩歌所詠的內容有著內在的聯繫。
contents
序
原序
第一章 引論
1-1 從歌到詩
1-2 習語
1-3 口述套語創作的理論
1-4 套語理論的應用
第二章 套語
2-1 《詩經》套語的定義
2-2 全行套語
2-3 套語式短語
第三章 套語分析示例
第四章 主體
4-1 抒情詩的主題創作
4-2 主題創作與“興”
4-3 其他典型的主題
第五章 結論
注釋
附錄一:各類詩所特有的全行套語
附錄二:套語分析的另一種方法示例
參考文獻
索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