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变革的棱镜——20世纪80-90年代北京摇滚乐研究

豆瓣
社会变革的棱镜——20世纪80-90年代北京摇滚乐研究

登录后可管理标记收藏。

ISBN: 9787565726583
作者: 张慧喆
出版社: 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
发行时间: 2019
装订: 平装
价格: 68
页数: 220

/ 10

0 个评分

评分人数不足
借阅或购买

张慧喆   

简介

《社会变革的棱镜:20世纪80-90年代北京摇滚乐研究》尝试回到改革开放以来的历史语境当中,重审20世纪80-90年代北京摇滚乐的发生与发展。通常认为,这一时期摇滚乐主要的特征是反叛性、宣泄性,是隅居在主流文化之外的异质性。实际上,以上特征仅仅是它与主流话语、外来文化、市场思路等对话过程中被摘取和高光显示的标签,而这种标签化的观念倾向源自与国际双重“后革命”氛围之间的错位。
《社会变革的棱镜:20世纪80-90年代北京摇滚乐研究》试图将其放置在正发生着巨大变革的社会环境当中,探讨北京摇滚乐对于时代的回应,以及由此呈现出的从社会功能到审美品格再到产业态势兰个层次的更新变化。主要包括文化艺术社会功能层面上,新场域的诞生及其对社会结构的粘合与稳定:审美品格层面上,文化的融合与感官的解放;以及产业价值层面上对于艺术生态的探索。
本书尝试重审80-90年代北京地区摇滚乐常常被讲述和探讨的“颠覆性”。认为其时的北京摇滚乐诞生于社会结构正在发生整体性变革的时期,从国内到全球的双重后革命语境赋予它表面上的激烈和不妥协。然而以北京地区为代表,深入分析中国摇滚的艺术形态、创作群体、传播方式及生产体系,就会发现它其实深深裹挟在社会主流思潮之内,融合化生了多种社会文化元素,接纳吸收了在社会变革之时被溢出结构之外的边缘族群,并在此基础上完成了中国摇滚乐及其社会子场域的生成。

contents

导言
第一章 改革开放时代语境下的文化艺术商品
第一节 文化艺术的商品属性
第二节 改革开放以来文化艺术商品的结构性背景
第三节 重识文化艺术商品属性的“后革命”语境
第二章 生产者:三个群体与新场域的稳定性
第一节 家庭与体制共同养成的“后革命”习性
第二节 体制的边缘者
第三节 城市的游荡者
第四节 跨界的音乐人
第五节 作为社会新场域的北京摇滚
第三章 音乐产品:多层面文化的融合性
第一节 20世纪80年代上半期中国内地(大陆)流行音乐氛围概述
第二节 摇滚乐中多层面文化的互渗
第三节 北京摇滚乐的发展困境
第四章 生产空间:从先锋到底层的差异性空间
第一节 摇滚乐的空间生产
第二节 北京摇滚乐生产空间的历时发展
第三节 北京摇滚乐与差异性空间
第五章 空间传播:从差异性空间到身体狂欢
第一节 差异性空间与身体的解放
第二节 北京摇滚乐的空间传播
第三节 公共空间抑或身体狂欢
第六章 介质传播:从产业链到生态链
第一节 本土唱片公司的行业起步
第二节 外资唱片公司的产业模式
第三节 独立厂牌的流行音乐生态链探索
结语从“摇滚乐”到“中国摇滚乐”
参考文献
后记

短评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