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係的心
Douban
資本主義過程中的魯凱人觀、情感與家的社群性
鄭瑋寧
Übersicht
我從關係論視角來分析魯凱人的生命儀禮、社會交換與情感社交,論證「人做為情感主體在歷史上如何出現?」做為研究魯凱人親屬關係本體論關鍵課題,提供以家與親屬為參照點的多重社群性之理論化的基礎。本研究指出魯凱人的人觀、親屬與家的社群性歷經以下轉變:在殖民現代性下,階序關係與各類交換關係主導並將人形塑為符合家之繁衍的性別、情緒與工作的社會存有;資本主義經濟下的自由戀愛促使年輕工作者反抗父母權威,成為表達內心感受的情感主體;金融化之後,生命儀禮與情感社交中的同歡、欲望的伏流、自我美學化以及數位裝置的無意指符號等,將當代魯凱人形塑成面貌各異的情感欲望主體。更重要地,這些關涉到當代以家為中心的社群性之性質。一方面,我主張從當代情感欲望主體的出現來歷史化親屬關係的本體論,並質疑當前親屬研究所預設的普遍人性和跨歷史的、自成一格的親屬邏輯。另一方面,我提議以分裂主體和情感社群性的概念去重新審視並定位當前有關人類主體與社群性的理論思辨。
contents
自序
第一章 導論
一、現代國家治理下的魯凱人與Taromak 聚落
(一)魯凱族做為現代國家治理的人群分類範疇
(二)從殖民現代性打造的聚落邁向引入公司治理性的聚落
二、有關魯凱人的家、親屬與社會的知識系譜學
三、新親屬之後
第二章 衝突視野下的魯凱人觀、家與聚落
一、水稻耕作做為日本人教化「野蠻心性」的手段?
二、小米做為貴族靈力與社會秩序的象徵物
三、歲時祭儀中的人、家與聚落
(一)播種:時間、靈力與身體的相互影響
(二)小米除草換工:性別化的家屋做為婚姻交換的基礎
(三)小米收穫祭之一:聚落先於家而存在的階序性
(四)小米收穫祭之二:儀式做為自成一格的時空場域
(五)小米收穫祭之三:儀式與性別化的情緒
四、征服聚落外的空間來實踐聚落的階序與關係:會所制度與狩獵
(一)在集體與階序中培養性別化的靈力、身體慣行、情緒和欲望
(二)狩獵的道德經濟與社會階序性
五、小結
第三章 生命儀禮與工作實踐中的性別、親屬與家
一、靈力高低決定人在婚姻中的流動方向
二、婚姻交換之網做為兩性結合的場域
三、出生與命名:小孩即是祖先的重現
四、人與世界之間的關係性:權力、形式與美感、情緒與知識
五、同樣的身體,同樣的心:做為關係空間的家以及做為關係性存有的人
(一)靈力的中心,受護佑的周邊:日治時期的家屋內部空間
(二)夫妻共同的工作有如編織日常生活的紋理
六、喪禮:成為祖先乃是人做為社會存有的終極意義
六、小結
第四章 工業資本主義下的自我、愛欲與親密的家
一、納入工業資本主義的國度
二、自由戀愛中的情感主體與自我意識的客體化
三、人觀、個體性與欲望主體的性別化2
四、親密的家
五、基督教做為主導個人欲望與婚姻的新規範?
六、小結
第五章 金融資本主義下的家、工作與存在
一、金融資本主義下的Taromak 聚落及所在區域空間
二、「她是我的表妹夫!」:親屬之內,性別之外
三、擺盪在親密關係中的自由、束縛與占有
四、以經濟理性來成就對家人的照顧與愛
五、同在卻仍孤單(alone together):跨物種的親屬關係與關係性存有
六、家事經濟中的理性、感性與關係性
七、小結
第六章 誕生於情感交換與欲望的主體:當代生命儀禮與情感社交中的人觀、情感欲望和家的社群性(一)
一、金融化下的經濟主體性與日常情感社交
二、關於生育小孩的想像、情緒和欲望
三、日漸清晰的情感和欲望:從嬰孩到青少年
四、交換的歷史性以及欲望主體的集體顯影:當代婚禮與婚宴
五、模糊婚姻界線的欲望及其情緒美感:成年人的生日宴會
六、家的社群性與個人的政治社群性之間的張力:壽宴
七、小結
第七章 群聚下的孤獨,分子般的同在:當代生命儀禮與情感社交中的人觀、情感欲望和家的社群性(二)
一、To Feed Or Not To Feed, That Is A Question:死者是怎樣的存有?死後是怎樣的世界?
二、傳染災厄的社會身體,離開生活世界的家人:基督新教與個人情感如何重構死亡與死者的分類
三、不忍告別的,毋須眷戀的:一場告別禮拜、多重儀式現場與異質生活世界
四、無哀之傷慟,無樂之遊戲:喪葬實踐中的情感、關係性與存有
五、紀念祖先、餵養祖先,或者按照自己的心去做:多重祖先意象和多重親屬關係性
六、與祖先同歡:異質主體、複數關係性以及多重情感社群
七、小結
第八章 結論
一、經濟歷史過程中的人觀、情感與(家的)社群性
二、邁向重新概念化當代的親屬本體論與家的社群性:主體轉變的視角
參考書目
附錄:魯凱語彙
索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