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田野到理论
豆瓣![从田野到理论](/m/item/doubanbook/2023/09/17/37392cb3-ccbe-4718-9a79-8fcea5f50620.jpg)
社会学札记
陈映芳
简介
本书以社会学实证研究的方法以及方法论为主题,内容主要是我在多年专业教学和研究实践中积累的一些思考。它们曾以论文、学术随笔或“序言”等形式,陆续发表在一些杂志、报刊和我主编的学术类书中。
将这些文字结集的原因之一,是我了解到,有不少年轻的社会学教师今天仍在坚持指导他们的学生从事深入的田野调查。包括我指导的或曾教过课的毕业生,还有如上海交大负责指导学生社会实践的老师,他们希望我能提供一些往年社会调查的案例,以及调研方法的讨论,以作参考。
从某种意义上讲,社会学的田野调查,借鉴自人类学的调查方法。但社会学的经验研究,还有社会科学不同专业的实证研究,尤其是质性研究,不仅涉及到如何进入田野,怎么观察记录等问题,更涉及到如何基于不同的学科专业,形成各自的问题意识;从田野退回到研究室后,如何将田野记录中的各种素材,转化为学科概念,建构成“社会事实”,将其置入到社会结构中,并引用不同的理论范式,去加以归纳、分析等的复杂过程。基于这样的考虑,在这本小著中,我不仅介绍了如何进入田野的方法思考,也介绍了自己在研究中如何斟酌概念、反思理论范式的一些实践体会。
书中所列举的一些调查实录和学术著作文本,多是我和我的学生们、以及国际/国内共同研究团队的学者朋友们的合作成果,我的思考曾汲取了他们给予我的不少启示。需要说明的是,虽然书中前面部分介绍的文本较多集中于多年前的一些案例,但最近十多年来我和学生们一直还在组织一系列主题性的田野调查。只是因为这些年的团队主要由研究生(近年以博士生和一些在沪毕业生为主)组成,团队成员的研究成果多以他们的学位论文或独立发表的论文、学术专著为形式,他们的学术风格和研究方向也更趋多元了。作为导师,我一方面仍希望学生们的实证研究能扎根于田野,另一方面则期待他们能在多年的追踪调查中,在相互的切磋中,每个人都能实践那一种“充当自己的学术研究的主体”的过程,并享受到独自的“发现社会”的知的趣味。而我自己,在他们的研究和讨论中,已经品味到了学术反哺的人生乐事。
本书并不是社会调查方法或社会学方法论的原理介绍,作为学者个体的研究心得,它或许会有一些可供后来人参考的价值,但内中必然存在种种局限甚或谬误,况且社会和学界、学术,也都在变化之中。无论如何,倘若它真能为年轻学者和学子们提供一些借鉴,则幸甚矣。
陈映芳
2023年2月11日于上海
contents
序 以身处的社会为研究对象
第一部分 与学生一起走向田野
教室即社会现场——行为者自述的课堂实践
走出课堂、走向城市田野——关于《移民上海》
在田野,我们能够观察到什么?——城市新移民调查反思
棚户区大调查:他们的叙述
实现社会的自我发现——关于《双城记:京沪众生素描》
《寻找住处》:“人的命运”是我们持续的议题
第二部分 概念、议题和路径
从社会调查到社会学研究——关于“征民农民”的调查研究
如何理解“城市社会”?
城市社会研究中的国家论
“权利”应该成为核心议题——房地产维权行动研究反思
社会科学如何研究“人”?——关于问题与路径的几点思考
法西斯的“非人化”鼓噪与虐杀
如何认识今天的家庭危机?---国家-家庭关系的视角
“种族问题”是种族的问题吗?
回到日常经验、说出自己的感受
何谓“社会稳定”?——概念辨析及方法讨论
第三部分 方法论的反思和探索
传统中国再认识——乡土中国、城市中国及城乡关系
中国社会学史中的城市下层研究:经纬和课题
“转型”、“发展”与“现代化”:现实判断与理论反思
在正常中发现异常
在范式与经验之间——我们如何接近问题
今天我们如何实践学术本土化? ——以国家-社会关系范式的应用为例
附文1 青年与城市社会研究:调查城市的难度在哪(澎湃记者访谈)
附文2 为了更好的城市与社会:中日共同研究回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