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介交往行为现象学
豆瓣
张郑波
简介
本书以“媒介物性”、“物感语言”、“交往行为”三大关键词,串联起布伦塔诺、胡塞尔、海德格尔、列维纳斯、梅洛-庞蒂、温特沃斯、格罗伊斯等现象学家族的媒介知识谱系。因受惠于语言学转向和文化研究“三派”(伯明翰、法兰克福、芝加哥)思想,现代媒介理论研究成果丰硕,从新闻传播学、政治经济学、社会符号学、艺术美学、环境生态学到史论评创研究,核心都是围绕现代性问题展开的话语表述,都是在探讨媒介展露出“实体与表象”、“在场与缺席”、“容纳与排斥”、“解蔽与隐匿”、“沉浸与出离”等二元悖谬性问题,以及由此引发的主体性焦虑、意义迷茫、价值错乱、社会分裂、系统紊乱、生态灾难等生存危机。
鉴于此,本书首先便是对媒介现代性分裂进行哲学诊断和现象学去蔽工作,如实描述主体之间交往旅途中由媒介直接或间接引发的危机症候,揭示人与功能物、动植物、文字、符号、色彩、光线、电波、声音、图像、时空等物媒之间的工具-策略、认知-道德、审美-戏剧、生产-消费、商讨-协调、传播-接受等多维行为样式,以此确证新旧媒介物种之于启蒙现代性建构的规范化价值和人类学意义。
contents
序言:媒介在主体之间频繁不息的交往行为中产生万千景象
上篇:以主体之间“关系言说”为重心的媒介交往行为研究
第一章 为什么研究媒介交往行为现象?媒介的悖谬性实存特征使然
第一节 物理现象与表象行为的区别:布伦塔诺的媒介心理感知阐释
第二节 争执与排斥:胡塞尔的媒介质性危机诊断
第三节 解蔽与隐匿:海德格尔对“物”的存在现象学阐释
第四节 “异域感”与“物质性”:列维纳斯的媒介理论视野拓展
第五节 沉浸与出离:温特沃斯对绘画媒介的感知经验逻辑描述
第六节 功能物与非功能化媒介:波德里亚的符号社会学消费解读
第二章 如何研究媒介交往行为?在言语交谈中敞亮“物自身”
第一节 言语为媒:从索绪尔的符号语言学到奥斯丁、塞尔的言语行为理论
第二节 交往行为:哈贝马斯的主体间性理论视界开拓
第三节 真诚揣测:格罗伊斯对亚媒介现象的精神探索
第四节 触觉感知:从佩索阿、朱利安到让-吕克·南希的感觉现象学书写
第五节 从潘诺夫斯基、古德曼到米歇尔、布雷德坎普的图像行为路径探索
第三章 研究媒介交往中的什么行为?探索和解媒介分裂危机的有效路径
第一节 工具-策略行为:迷你电视剧《黑镜》折射出的后人类媒介生存危机
第二节 《红楼梦》中建筑环境与金陵十三钗性格命运之间的审美-戏剧性关联
第三节 社交-聊天行为:以《假如民国有微信》为例谈媒介交往内蕴生活趣味
第四节 现代媒介在公共领域的权力扩张与交往行为内蕴的规范-调节之道
第五节 消费-生产行为:视觉文化符号的历史传承与创新设计路径探析
下篇:以主体之间“物感、意义”类型言说为主的媒介交往行为现象研究
第四章 间性关系学:杨美慧对中国式礼物交往行为的微观政治经济学阐释
第一节 关系学的现代性语境:中国式礼物交往背后隐藏的权力/利话语
第二节 礼物作为主体间“情、义、利”关系往来的媒介纽带
第五章 敞开与遮蔽:阿甘本对动物与人之间关系危机现象的现代性反思
第一节 人与动物之间的交往冲突
第二节 动物作为被主权者剥夺了政治权利的赤裸生命象征
第三节 赤裸生命作为资本主义民主政治负面效应的物证
第六章 时尚与记忆:鹫田清一的穿衣现象学意蕴阐释
第一节 发现不同服饰材料带出的“质感”气韵
第二节 阐明“欲望造反逻各斯”运动中的“叛逆感”
第三节 时尚物美与身体肌肤之间的“触感”气氛
第四节 流行时尚符号“差异感”价值体验消费
第七章 观念与趣味:格林伯格、弗雷德和迪弗雕塑媒介理论视野比较分析
第一节 媒介物性凸显:格林伯格开启的媒介实在论视域
第二节 弗雷德剧场论批判对格林伯格理论的视野拓展
第三节 迪弗趣味考古学的理论视野创新
第八章 音律与诗意:论阿多诺的新音乐哲学思想视野界限
第一节 视域分合:“十二音技法”启蒙与“新古典主义”诗学的意义纠缠
第二节 视野锁闭:主客二元思辨哲学基础上的“进步与倒退”论
第三节 视角遮蔽:传统“气息”论思想之于民族声乐现代化发展的启示
第九章 以肢体为媒:现代舞的视听现代性特质呈现
第一节 舞者肢体的解放与“本能造反逻各斯”运动思潮
第二节 异质反叛中的审美现代感确认
第三节 舞我边界的消失与“舞感的政治分配”
第四节 当代中国现代舞的另类现代性出场
附录I:媒介、物质及技术专题研讨会论坛综述(2018年长沙)
第一节 对“物转向”、“媒介文化”及“技术哲学”的跨界互渗研究动向
第二节 网络文学中的“物质”、“媒介”与“技术”之间的多维视域交织
第三节 艺术思想史中的“物性”、“媒介”与“技术”视野错置探析
第四节 “后人类”思潮中的技术、媒介及物质问题的多维关联性探索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