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科學的研究方法
Douban
批判實在論取徑
Method in Social Science
Andrew Sayer oversætter: 許甘霖 / 萬毓澤 …
overblik
本書從批判實在論取徑對社會科學論述裡的重要問題提出一系列深刻的反思,自初版以來廣受好評。第二版進一步反省哲學與方法領域裡的新發展,並加上新的〈導言〉,釐清本書初版以來引發的反響、誤解和爭議,並加上精簡的〈補遺〉,討論敘事形式的重要性,特別是有關寫作、文體和呈現材料的問題。對如何將社會科學哲學運用於研究實作、如何在不同領域應用批判實在論取徑有興趣的,本書是不宜錯過的入門。
名人推薦
批判實在論是社會科學哲學中相當重要且具影響力的一支,可惜華文學界識者猶不多。本書廣泛而深入地探討了社會科學哲學與方法論涉及的核心根本問題,無論讀者是否贊同作者立場,這都是一本值得常備案頭的參考書,也是認識實在論的極佳入門書。──汪宏倫(中央研究院社會學研究所研究員、國立臺灣大學社會學系兼任教授)
方法是人們勞動與溝通互動脈絡裡知識化世界的方式,本書以實在論為我們展開了研究目的—客體/課題—方法三角關係的新視野。在Sayer教授指導博士期間,本書宛如幫我解開無數論證困惑的一把鑰匙,希冀它也能帶給讀者同等的意義。──何東洪(輔仁大學心理系副教授)
在社會科學研究方法的領域中,向來存在著兩個尖銳的對立陣營。晚近興起的「批判實在論」,提出一種整合雙方歧見的理論見解,進而贏得「哥白尼革命」的美譽。本書就是評介「批判實在論」的一本名著。研讀本書,就能提綱挈領地掌握整個社會科學研究方法。──郭秋永(中央研究院人文社會科學中心兼任研究員)
“What space makes difference?”,Sayer奠基在批判實在論的觀點,區隔了空間的偶合性作用,強調空間作為影響社會行動者的脈絡性;他的洞見幫助我們從兩個極端,唯空間決定論以及無空間(aspatial)的社會理論中脫困。這本書人文地理學習者必讀。──徐進鈺(國立臺灣大學地理環境資源學系教授)
(推薦人按姓名筆畫順序排列)
contents
譯序
翻譯說明
序(中文版)
序(第二版修訂版)
序(第二版)
導言
CHAPTER1 脈絡下的知識
對知識的一些誤解
知識、工作與溝通互動
主體與客體的關係
主客體關係的一些意涵
詮釋性理解(Verstehen)
批判理論及主客體關係
結論
CHAPTER2 理論、觀察及實作適足性
知識與客體(對象)
「理論」
知覺的概念中介
意義與指涉,以及概念的和經驗的
真理與實作適足性
相對主義,理論間爭議和知識發展中的不連續性
「理論化」和知識的發展
結論
CHAPTER3 理論方法(I)﹕抽象化、結構與原因
抽象化與結構分析
結構、施為與再製
無內容的抽象化
概括
因果作用與因果分析
結論
CHAPTER4 理論方法(II):系統類型及其意涵
層級化與聚現力
封閉系統、開放系統和規律性
科學中的法則:因果的和工具主義的
預測
合理的抽象和「混亂的構思」
從抽象到具體:以馬克思主義研究為例
重探「理論」與「經驗」
空間形式、抽象研究與具體研究
結論
CHAPTER5 科學哲學中某些影響深遠的不幸
原子論和歸納(法)及因果作用問題
必然性
「本質主義」的指控
邏輯的侷限
卡爾波普與演繹主義
CHAPTER6 社會科學中的量化方法
量化
數學︰一種非關因果(acausal)的語言
會計模型和準因果模型
「理論的」和「經驗的」模型以及封閉與開放系統
假設在模型中的角色
統計方法
結論
CHAPTER7 證實與證偽
哲學批判
存在性假說
預測性檢驗
因果解釋和解釋性檢定
詮釋──超越評價?
結論
CHAPTER8 波普的證偽論
CHAPTER9 解釋的問題與社會科學的目標
解釋與困境的問題I:正統觀念
研究設計:深密型與擴延型
解釋和困難的問題II:批判理論觀念
補遺關於實在論、寫作與社會科學方法之未來的紀要
敘事vs. 分析
對描述的疏忽
修辭的影響
參考文獻
索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