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不見與看得見的台北
豆瓣
清末至日治時期臺北空間與權力模式的轉變
蘇碩斌
簡介
作為一個城市,「台北」為什麼會有「看不見」與「看得見」之分?就常識而言,台北一直都是具體可見,怎麼會有看不見的台北?
本書精妙之處,就在作者提出一套不同的視角,由此看下去,會發現台北其實是從三個看不清、摸不著的「市街」──艋舺、大稻埕、內城,轉變成一個可清晰掌握的都市。
這麼神奇的變化究竟是如何發生?關鍵就在空間生產的技術。空間向來都不是自然存在,而是被社會所不斷製造出來的。傳統中國便擁有一套獨特的空間製造技術,它所製造出來的空間模模糊糊,國家的眼睛只能看到「縣」這個層級,縣級以下處在國家視線之外,自成半自主的「地方社會」。但就在日本殖民台灣時,一套全新的現代空間技術被引了進來,從此之後,任何遮蔽權力視線的障礙都要掃除,空間必須澄澈透明。於是都市亮起來了,三個模糊的「市街」逐漸浮現為一個清楚的「台北市」。
作者功力深厚在於,透過具體生動的歷史事例,抽象的分析變成活潑有趣的故事。在優美筆調下,全書訴說一個你我所不知道的台北「前世今生」。原來生物學、統計學、地圖、戶口名簿……,這些耳熟能詳的事物,竟密藏著眾多台北的身世!
contents
自序
第1章 尋找現代臺北的系譜
從不是地方說起:臺北地名意義的變遷
三個市街如何變成一個都市?
第2章 臺北三市街的偶然與必然
1 漢人社會浮現:荷鄭及清初的北臺灣
2 第一個市街:艋舺搶走八里和新莊地位
3 第二個市街:大稻埕攀進世界茶葉市場
4 第三個市街:城內與國家積極統治
第3章 不透明的清末地方社會
1 誰在支配地方?紳商才是力量
2 市街紳商國家與地方之間的折衝
3 模糊統治原理:看不見摸不著的人與地
4 清末科學建設:新思維陷在舊社會
第4章 穿透臺北的日治空間工程
1 空間即權力:殖民加現代的統治原則
2 地方社會弱化:傳統仕紳的分化與質變
3 均質化的推動:警察制度掃除中介的勢力
4 視覺化的起始:公共衛生與市街貫通
第5章 現代都市空間的成立
1 數目字管理的權力:生物統治與調查統計
2 土地調查與地圖:土地統治的知識系統
3 戶口調查與統計:人物統治的知識系統
4 精準計畫非偶然:1905年及1932年的治理性
第6章 空間不是自然而是社會
流動性與公共性的出現
縱貫全島、迎向世界的臺北
在均質性之中製造新的異質性
過去的那個臺北啊
附錄1 清代臺灣地方行政體制演變
附錄2 日治時期臺灣地方行政體制演變
附錄3 日本歷任臺灣總督及民政長官之任期
附錄4 1932年臺北市六十四町及十九村落位置及人口
結構(依日本人比率由低至高排序)
參考書目
人名索引
事項索引
圖片一覽
表格一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