匱乏經濟學

豆瓣
匱乏經濟學

登录后可管理标记收藏。

ISBN: 9789573275541
作者: Sendhil Mullainathan / Eldar Shafir
译者: 謝樹寬
出版社: 遠流
装订: 平装

/ 10

0 个评分

评分人数不足
借阅或购买

為什麼老是在趕deadline?為什麼老是覺得時間和金錢不夠用?

Scarcity:Why having too little means so much

Sendhil Mullainathan / Eldar Shafir    译者: 謝樹寬

简介

行為經濟學是認知心理學與經濟學結合的新領域,探討人在什麼認知之下做了什麼決定,不管是在臉書上按了「讚」,還是決定購買(或不買)某個東西,都有心理學的基礎,也有經濟學的意義。
美國哈佛大學經濟學教授森迪爾‧穆蘭納珊與普林斯頓認知心理學教授埃爾達‧夏菲爾聯手探索了「行為經濟學」, 在《匱乏經濟學》中,兩位作者回到了經濟學的基本命題:在資源有限的時候,人要如何根據需求與供給來做抉擇?在心理的層面上,人的經濟行為是一種「匱乏」 的表現,但是在消費主義的邏輯下,供給被無限擴大,需求也被無限擴大,但是個人的資源並沒有相應提高,人的「匱乏感」因而大幅提昇。為了生產,人被無情地驅策,不斷提高產能;為了消費,人要賺更多的錢,去滿足需求與慾望。
於是,追趕「最後期限」(deadline) 成為現代人生活中的常見場景。「最後期限」能讓人集中精神,在最短的時間內完成最大質量的工作,獲得「專注紅利」。但是,因為人把心力都集中在眼前的工作 上,忽略了長遠來看更重要的事。匱乏不僅是一種現象與狀況,久而久之,它會改變心理機制,使得人進入「匱乏模式」,而以錯誤的方式回應,陷入惡性循環。
貧困為何讓人難以脫身?組織企業為何陷入四處救火的困境?為錢發愁的人為何較難控制衝動?孤單的人為何不容易交到朋友?這些問題看似毫不相關,但是在背後,作者看到同樣的原因:人不斷處於匱乏之中。
《匱乏經濟學》以「行為經濟學」的最新研究、令人印象深刻的有趣案例,提供了理解的新方式,也告訴個人與組織要如何管理匱乏。

contents

導言
第一部分 匱乏的思維模式
1. 聚焦與隧道效應
2. 認知頻寬稅負
第二部分 匱乏製造匱乏
3. 打包與寬鬆
4. 專業
5. 借貸與近視症
6. 匱乏陷阱
7. 貧窮
第三部分 針對匱乏的設計
8. 改善窮人的生活
9. 組織的匱乏管理
10. 每日生活中的匱乏
結語
致謝

其它版本
短评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