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虚构与现实之间

豆瓣
在虚构与现实之间

登入後可管理標記收藏

ISBN: 9787511556660
作者: [法]魏简(Sebastian Veg)
譯者: 杨彩杰 / 杜卿 / 包世一
出版社: 人民日报出版社
出品方: 三辉图书
發行時間: 2019 -1
裝訂: 精装
價格: 85.00元
頁數: 444

/ 10

0 個評分

評分人數不足
借閱或購買

20世纪初期的文学、现代主义和民主

Fictions du pouvoir :Littérature, modernisme et démocratie au début du xxe siècle chinois

[法]魏简(Sebastian Veg)    譯者: 杨彩杰 / 杜卿

簡介

◆卡夫卡、布莱希特、谢阁兰、鲁迅、老舍
世界文学大师如何叙写中国
当下的我们又将如何抵达虚构中的现实
···
【内容简介】
本书选取了谢阁兰的《勒内·莱斯》、卡夫卡的《中国长城》、鲁迅的《阿Q正传》、布莱希特的《四川好人》和老舍的《茶馆》这五部关于中国的虚构作品进行比较 研究。五部作品共同创设了一个虚构的中国空间,在这个空间中,分段建造的长城、四川的好人、皇城中的外国人、江南的阿Q与北京的茶馆,均成为诠释中国之“20世纪初期的文学、现代主义和民主”关系的中国想象。
《阿Q正传》和《茶馆》是现代中国文学的奠基之作,其中鲁迅把文学化约成充满绝望的、痛苦的、几乎不可传递的一声呐喊,老舍则隐隐呼唤着自我了断;而三部欧洲作家所创作的中国作品脱离了“异域情调”的陈腔滥调,成功超越文化差异,将有关中国的文学叙事纳入民主世界文学的整体当中。五部作品互相对照,体现出现代主义文学的弥足珍贵之处正在于它对民主世界不确定性的反思。
本书既将虚构视为一个人类学现实,又对其进行社会历史学的分析,作者魏简邀请读者通过阅读,参与到一种新的阅读空间的创设行动中来。
···
我们惟愿未来对中国的虚构文学,以及关于中国的虚构文学的研究,能以魏简理据充足的讨论作为起点。
——苏源熙(Haun Saussy),耶鲁大学教授,美国比较文学学会会长
···
【编辑推荐】
◆本书极具创见与新意。从研究方法上看,本书追溯了20世纪初期的中国与欧洲文学,将文学、历史和政治思想研究相结合,空间跨度、学科跨度颇大;分别分析、并置对比了构建起虚构的中国空间的五个特殊文本,透视文学与政治之间的根本联系。
◆提出了富有创见的阐释。作者从虚构的民主实践与权力的虚构性质两方面阐释文学与虚构的关系,将虚构视为一种“行动”,它不只反思了作品内部反映出的民主,同时也反思文本自身的状态。这些阐释超越了单纯的“介入性文学”和“纯文学”之争,令人耳目一新。
◆在任何时代,文学与政治的关系都引人注目、发人深思,而本书所研究的20世纪初期这一历史节点对中国读者来说,亦是关注焦点。本书不仅为中国读者再次理解鲁迅、老舍等名家及五四文化提供了新的思路,也为理解那个生死存亡、内忧外患年代的政治思想和历史现实提供了新的资料、启发。

contents

引言
一、文学与政治
二、民主的祛魅
三、异域情调和文化主义
四、虚构能说什么?
五、虚构和民主
第一章 文学和中国:帝国、民族国家和殖民主义
一、一种民族文学的诞生?———卡夫卡和鲁迅
二、游记和殖民主义:谢阁兰对洛蒂?
三、在社会现实主义和中国民俗之间:布莱希特的政治
剧场和老舍
第二章 历史问题:无迹可寻的革命与一成不变的权力关系
一、辛亥革命:一场非事件(谢阁兰、鲁迅)
二、卡夫卡笔下的中国:从皇帝到领导层
三、重复还是进步?面向历史的戏剧(布莱希特和老舍)
第三章 虚构与规范
一、虚构与道德:对虚构的道德谱系的批评
二、污浊的法庭
三、从法庭到不可知的法律:卡夫卡和对哈西德故事的
戏仿
第四章 虚构,另一种声音?虚构和权力机制
一、从个体解放到集体行动(布莱希特)
二、阿Q的呐喊,叙述者和农村世界的声音
三、老舍和被历史掩盖了的声音
四、寻找不到的相异性:以多异(ledivers)替代神圣(ledivin)(谢阁兰)
第五章 虚构,民主的语用性行为
一、现代性的政治含义
二、卡夫卡:两难的政治
三、小说的权威(《勒内·莱斯》)
四、阅读的公共空间
五、公共空间的嵌套(老舍)
总结
一、阅读
二、民主的虚构
三、现代性和“中国式的现代性”
四、虚构
五、民主
附录
参考书目
人名与作品索引
主题索引
插图注释
致谢

其它版本
短評
評論
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