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哀伤共处

Douban
与哀伤共处

Login or register to review or add this item to your collection.

ISBN: 9787218183220
author: 李昀鋆
book format: Hardcover
publishing house: 广东人民出版社
imprint: 万有引力
publication date: 2025 -2
binding: 精装
price: 88.00元
number of pages: 416

/ 10

0 ratings

No enough ratings
Borrow or Buy

经历父母离世的年轻子女

李昀鋆   

overview

刘新宪、李泓作序,胡泳、李治中、游识猷、袁长庚、唐苏勤、姚灏诚挚推荐!
避谈“死”,焉知“生”;逃避“哀”,也是在抹除“爱”。
他们极力隐藏的哀伤故事,是每一个人都将面对的人生课题。
----------------------------
【编辑推荐】
⭐从未提及,不被看见,常常忽略,极力隐藏
我们常常忘记,年轻人也会经历丧亲之痛。参考相关数据推断,经历过父母离世的年轻人约占群体总数的5%—11%。在本应与生机、希望相伴的年纪,他们却不得不面对生死离别,他们的生活、信念、性格、身份受到了怎样的冲击,发生了哪些改变?这些至关重要的问题,却几乎从未有人提起。而他们极力隐藏的哀伤故事,是每一个人都将面对的人生课题。
⭐历时13个月的田野调查,44个不为人知的哀伤叙事
在一个避谈生死的社会,失去至亲的痛苦,是否真的像旁人想象的那样可以“过去”?被一次次重复的“节哀顺变”,是安慰、劝诫,还是伤害与冷漠?面对竭力规避谈论死亡的文化情境,香港中文大学博士李昀鋆历经13个月的田野调查,与44位年轻丧亲者进行了近百次深度访谈,并以叙事分析作为核心方法,深度整合并重构了他们的哀伤叙事。
⭐融合社会学、心理学、生死学的前沿成果,超越传统的深度社会研究
哀伤,真的是一种需要被疗愈的“病”吗?文化背景、身份认同等社会性因素,如何影响我们的心理和行为?本书借鉴并融合了哀伤理论“新浪潮”中的重要观点,提出了“哀伤经验、追寻意义、身份改变”的全新视角,突破了传统心理学以内在情绪为焦点的局限,将日常生活中的社会环境和文化情境融入到个体叙述之中,全面再现了更为真实、完整的生命叙事。
⭐附带思维导图式的“实时总结”,汇集“同路人”的倾诉与陪伴
本书的理论基础扎实而精简,访谈内容丰富,情感强劲充沛。每小节附带思维导图式的“实时总结”,清晰、系统地呈现了研究的脉络和发现,有助于读者的归纳和理解。书末还有《年轻子女的叙说:关于我们哀伤的28个真相》《针对年轻子女自助的实践建议》,汇集了众多“同路人”真挚温暖的分享,让我们在哀伤中找到共鸣和力量。
⭐首印随书附赠“疗愈书写手账”,精选了书中的32条温暖金句,搭配走心的设计和自由的书写空间,“相信我,写下来真的有用”。
----------------------------
【内容简介】
《与哀伤共处》聚焦于一个被主流声音长期忽视甚至漠视的庞大群体——经历父母早逝的年轻子女。作者通过历时13个月的田野调查,深入访谈了44位在青少年期至成年初期经历父母离世的年轻失亲者,收集了丰富、隐秘、深层的哀伤叙事。
本书超越了哀伤理论的传统视角,没有将丧亲经验视为纯粹个人的、内在的心理反应,而是将甚少被过往研究关注的社会情境整合融入分析框架,通过对“哀伤经验、追寻意义、身份改变”这三个关键主题的诠释,重构了年轻失亲者的真实叙述,全面还原了年轻子女在父母离世后,在哀伤与爱之间来回转换,不断体验“拆毁”与“建造”,与哀伤共处的过程。
----------------------------
【专家推荐】
哀伤是一种普遍的体验,当我们能够与他人连接时,会帮助我们走出自我隔离。感谢作者向那些丧亲者伸出连接之手,写出这部有关丧恸的力作,相信其中揭示的与哀伤共处之道,必定产生更多的连接。
——胡泳(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
丧亲之痛,“丧”是失去,更是一种持续日久的空缺;“痛”是提示,提示我们必须与空缺共同生存。丧亲之痛与其说是因死亡而带来的情绪状态,不如说是一场漫长且无定的人生修行的起点。丧亲之人,甚至在死亡还未完全发生的时候就被迫要开启这场修行。在我们的文化当中,对丧亲之人的安慰、理解、支持,常常有一个时间限度,一旦超越时限,丧亲者的故事和感受就被封印,几乎不再有被言说的可能。感谢李均鋆博士的这本书,让曾经的一切有了被再度言说的可能。
——袁长庚(云南大学社会学系副教授)
这是一本珍贵的关于爱与丧失,关于人性与韧性,并以纪实为基础的研究性著作。它不仅可以直接帮助到无数有需要的年轻失亲者,同时也可以帮助心理健康工作者为年轻失亲者提供更好的心理抚慰。无论对年轻失亲者还是心理健康工作者来说,这都是一本不可多得的案头书。
——刘新宪(哀伤咨询师,研究者)
生命总有终点,但我们社会却竭力规避谈论死亡,生命教育存在系统性缺失。李博士这本书用扎实的科研思维,把我们视线引入那些失去父母的年轻人,让我们了解没有了习以为常的依靠,他们在学校、社会和生活中面临的挑战。帮助他们回归人生轨道,是社会文明的体现,值得每个人的努力。
——李治中(癌症生物学博士,科普作家)
如果每个人都是一颗小星球,逝去的亲友就是身边的暗物质。我愿能再见你,我知我再见不到你。但你的引力仍在。我感激我们的光锥曾彼此重迭,而你永远改变了我的星轨。纵使再不能相见,你仍是我所在的星系未曾分崩离析的原因,是我宇宙之网的永恒组成。纪念我的父亲颜允懋。
——游识猷(果壳网主笔,中国科普作家协会会员,果壳时间主播)
在我们的成长中,从来没有人好好地和我们谈论死亡和哀伤。但昀鋆的研究填补了这个缺口。她通过深入访谈44位经历父母离世的年轻子女,让我们更明白他们在哀伤的历程中如何寻找意义,并面对身份上的改变。我深信这本名为《与哀伤共处》的书,将更能把研究的结果分享给更多的人,让更多的人认识并理解这份哀伤。
——陈智豪(英国诺森比亚大学社会工作副教授)
这是一份给父母离世的年轻子女的礼物。淋过雨的人,更懂得如何为他人撑伞。书中45位年轻子女的慷慨分享,不仅讲述了自己的人生故事,也为不知所措的同路人提供了温暖的建议。这是一份给质性研究者的礼物,作者对研究开展的周全考虑、对访谈内容的精妙分析,对自身双重角色的深入反思,会让质性研究者感觉自己并不孤单。这更是一份给所有人的礼物,因为正如作者所言,“我们所有人都是、正是或曾经是,与哀伤共处的人”。
——唐苏勤(深圳大学心理学院副教授,哀伤与疗愈实验室负责人)
在我看来,这本书还有一种非凡的意义:让暂未经历至亲离世的大多数人,无痛习得一定程度的心智成长。你有机会以一种“无痛”的方式走走我们之前的路,以旁观者的视角近距离观察哀伤,观察到更完整、更细节的面貌。
——陈小姐(本书第10位研究参与者)

contents

推荐序一
推荐序二
推荐序三
序言 哀伤会“过去”吗?
第一章 年轻子女的哀伤经验:隐藏而永不止息
隐藏的哀伤:年轻子女哀伤经验的首要主题
永不止息的哀伤:年轻子女真实哀伤的核心主题
第二章 年轻子女的追寻意义:转失序为有序的努力
失序的认知结构:年轻子女开始追寻意义的动力
重构秩序的努力:年轻子女追寻意义的核心主题
重构秩序的失败:年轻子女追寻意义的常见主题
重构秩序的转折点:顿悟时刻后的巨大转向
第三章 年轻子女的身份改变:因父母丧失而翻转的人生
没有父/母的孩子:父母丧失带来的新身份
危险与转机:父母丧失对自我结构的影响
向死而生:经历父母死亡后被修订的生命意义
变动的人生走向:关系中的人生选择和优先序
第四章 放不下的哀伤,剪不断的爱
年轻子女究竟如何与哀伤共处?
本研究的限制与未来研究的建议
实践意义与建议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 年轻子女的基本情况
附录二 年轻子女的叙说:关于我们哀伤的28个真相
附录三 针对年轻子女自助的实践建议

comments
reviews
not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