屠场

豆瓣
屠场

登入後可管理標記收藏

作者: 辛克莱
譯者: 萧乾 / 张梦麟 / 黄雨石 / 施咸荣
出版社: 人民文学出版社
發行時間: 1979
裝訂: 平装
價格: 1.00元
頁數: 497

/ 10

0 個評分

評分人數不足

辛克莱    譯者: 萧乾 / 张梦麟

簡介

1905年2月至11月,《屠场》在《诉诸理性》上连载。全书结构颇似狄更斯式的流浪汉小说,写一对来自立陶宛的新婚夫妇——约吉斯和奥娜——的悲惨遭遇。他们满怀憧憬从家乡来寻找美国梦,在芝加哥肉食加工厂找到工作,以为美好生活将从此开始。不料灾难接踵而至,先是约吉斯工伤失业,接着奥娜被工头奸污,约吉斯怒打工头而入狱,随后妻子难产死亡,幼小的儿子淹死。亲朋好友中男的流落街头,女的被逼为娼,美国梦演变为最可怕的梦魇。文学的特权就是能将一百个人的不幸都让一个人来承受,凡是能想到的人间悲剧似乎都降临到了约吉斯。更有甚者,这个万恶的资本主义机器不仅害得他家破人亡,还毒害了他的心灵。他自暴自弃,干起合伙抢劫的勾当,甚至还在屠场罢工时当了工贼。所幸的是,在风起云涌的工运中,约吉斯终于找到了社会主义,他的阶级觉悟被唤醒。小说结尾时,他深信社会主义是唯一的出路,而这也正是辛克莱的信仰。
《屠场》原名The Jungle,更确切的意思是“丛林”,辛克莱要揭露的远远超出屠场的肮脏,而是这个弱肉强食世界的丛林原则。这是一本社会主义宣传小说,是对资本主义制度下工人被非人化的抗议。杰克·伦敦认为,《汤姆叔叔的小屋》为黑奴所做的,正是《屠场》为今天的工资奴隶所做的。读者可以看到,对屠场污秽环境的描写只占全书很少篇幅,而且主要是从工作条件之恶劣的角度来写的。辛克莱的本意不是揭露食品安全问题,对他来说,资本主义机器对人和人性的强暴要严重得多。这就是为什么他说公众没有领会小说的主要精神,换言之,屠场的肮脏有点喧宾夺主。

contents

厄普顿·辛克莱尔常被认为是美国左翼作家,代表作《屠场》于1905年在杂志连载,一年后出版单行本。当年引起极大社会影响,甚至改变了美国食品安全史,催生了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的诞生。很早便被郭沫若於1928年译介到中国,其後译本也有很多。后来通行的译本是人民文學出版社民國六十八年(1979年)版,由萧乾、张梦麟、黄雨石、施咸荣合译,书前有董衡巽撰写的前言。爲何由四位名家合譯?據施咸荣之子施亮的文章所述,合译是施先生起的头,施先生得知自己喜欢的作家赫尔曼·沃克很推崇辛克莱尔的长篇,建议大家合譯此书,乃有此译本。

其它版本
短評
評論
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