废品生活

豆瓣
废品生活

登录后可管理标记收藏。

ISBN: 9787807683070
作者: 胡嘉明 / 张劼颖
出版社: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生活书店出版有限公司
发行时间: 2019 -11
价格: 38.00元
页数: 224

/ 10

4 个评分

评分人数不足
借阅或购买

垃圾场的经济、社群与空间

胡嘉明 / 张劼颖   

简介

【内容简介】
没有人喜欢垃圾。垃圾肮脏,而且是“没用”的,不是吗?然而,大城市每天生产的垃圾,却吸引了小玲、丽雨这样的年轻姑娘带着嗷嗷待哺的婴儿,从农村老家搬到大城市郊区;我们毫不吝啬地丢弃的衣服鞋袜,流转到像冷水村一样的城乡接合部,却成为马大姐和老乡大姐这样的拾荒女性的一种矛盾的骄傲;我们每天丢弃的一次性水瓶和餐具堆积如山,它们却和年轻人小张的创业梦交织在一起;而我们的生活垃圾,更构筑了许多像大熊、星星、李涵般在废品场长大的小孩,最独特的童年记忆。
本书就像一部以文字为载体的影片,用平视的、细腻的镜头,以社会学、人类学的视角,借由对在北京居住和生活的十位拾荒者的走访与记述,呈现了这个群体的日常点滴、内心独白和家庭故事。通过审视废品、废品经济、收废品人,作者尝试重新看待这个城市的消费与浪费,重新理解废品回收经济和空间如何与我们息息相关;通过了解废品从业者的工作和生存空间,进一步认识我们的城市成员、城市化,以及中国的现代性问题。
--------------------------------------------
【编辑推荐】
在垃圾分类大潮中,当被问到“你是什么垃圾”时,别笑,垃圾确实是我们的一部分……
本书以社会学的视角,将垃圾作为一种标志、一个节点,带出我们身处其中的巨大的物质网络,此间,万物皆相关联。垃圾与城市,拾荒者与我们,相互映照,共同构成一幅“人类世”的山水画。
在垃圾分类大潮中,拾荒者的角色是什么、功能是什么?他们受到了什么样的冲击?他们可以做什么?我们又可以为他们做什么?
这些问题,正是本书带给我们的启示与思考。如作者所言:“社会科学有责任给大众提供一种全新的看待垃圾的眼光,讲述一个完整的关于‘物的社会生命’的故事。”
--------------------------------------------
【媒体推荐】
此书另辟蹊径,带你进入“垃圾”的世界;作为人文关怀和学术思考的结合,是对现代的、消费的大城市生活的绝佳反思,深刻而富有趣味。
——陈冠中(作家)
“收废品的人”是都市生活中的“隐形人”。人们天天看见他们,但又似乎从来看不见他们。《废品生活》引领我们去端详凝视这些人——不仅仅是去发掘他们的卑微与挣扎,更是去发现他们如何在卑微与挣扎中构建自尊和“意义”,以此捍卫人之为人的完整。富有同情但不煽情,好看但不失学理,是一部理解当代中国的人类学力作。
——刘瑜(清华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政治学系副教授)
买买买,也是丢丢丢。嘉明与劼颖的《废品生活》是一部描绘收废品人的民族志,也是一幅“人类世”(Anthropocene)的山水画,揭示垃圾并非中国经济奇迹的废渣或副产品,反而是现代生产方式的核心,所谓垃圾围城,垃圾就是当代生活的隐喻。作者以人类学家的眼光,以物观我,见微知著,从废品出发,观照中国的盛世背后,社会的建构重组、空间的流转变幻、百姓的得失寻觅。
——卢思骋(世界自然基金会中国总干事)

contents

中文简体版序
导言:废品的政治与文化
第一部分 城市采矿人:废品回收作为非正式经济
1. 回首跌宕京漂路:一个女收废品人的口述创业史
2. 低端企业家:北京收垃圾,老家拾尊严
3. 底层的生存策略:从“超生游击队”到“黑心小作坊”
第二部分 垃圾场上的家园:拾荒社群的组装家庭和想象的老家
4. 拾荒父子:离愁与创业梦
5. 年轻的母亲:垃圾场上育儿的苦与乐
6. 拾荒第二代:垃圾大院“回娘家”
7. “这就叫自由”:拾荒者中的老北京
第三部分 废品的空间:城乡接合部
8. 冷水村的引路人:接驳城乡的黑车师傅
9. 老乡邻居交错相逢:装修父子的教育梦
10. 垃圾场上的高跟鞋:时尚、尊严与母爱
结语:废品生活
参考文献

其它版本
短评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