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一種語言

Douban
另一種語言

Inscrivez ou connectez-vous pour évaluer cette œuvre ou l'ajouter à votre collection.

ISBN: 9789869583565
écrit par: 鍾芭.拉希莉
traduit par: 李之年
édition: 天培
date de publication: 2018 -8
reliure: 平装
prix: NT$280
nombre de pages: 192

/ 10

0 évaluations

Pas assez d'évaluations
Acheter ou emprunter

In Other Words

鍾芭.拉希莉    traduit par: 李之年

résumé

以另一種語言寫作,象徵著動手拆毀一切,象徵著從零開始。
它來自虛無,每個句子都看似無中生有。
「這是一本旅遊之書,不算是地景遊記,反倒像是心路遊記。講述離鄉背井的歷程、迷失的狀態、探索的心路。講述一段時而刺激、時而累人的旅程。這是段荒謬的旅程,畢竟,旅人從未抵達她的目的地。
這是一本回憶之書,充滿了隱喻。講述尋覓、成功、不斷吃敗仗的點滴。講述童年與成年,講述一段演化、或應説是革命的進程。這是一本關於愛與痛苦的書。講述新的獨立,還有同時出現的新依賴。講述協力合作,也講述孤獨境界。
我認為這本書既優柔,同時也很大膽。是既私密又公開的文本。一方面,它是萌生自我其他著作。主題終究沒變過:身分認同、疏離、歸屬。但包裝與內容、身體與靈魂,全變了樣。」
本書特色
★ 普立茲文學獎得主,久未推出新作的鍾芭.拉希莉優美散文新書《另一種語言》,從學習義大利文為起點,帶領讀者橫渡語言之海。
★ 《另一種語言》收錄兩篇鍾芭.拉希莉以義大利文創作的短篇小說。
★ 《另一種語言》獲維亞雷吉歐–維西利亞國際獎(Premio Internazionale Viareggio-Versilia)。
★ 拉希莉的新作品展現了她極高的天賦。——卡勒德‧胡賽尼《追風箏的孩子》作者
名人推薦
★ 張亦絢(作家)、阿潑(文字工作者)、陳思宏(作家)、陳榮彬(臺大翻譯碩士學程助理教授)感動推薦
拉希莉的新作品展現了她極高的天賦。——卡勒德‧胡賽尼《追風箏的孩子》作者
對任何一位學習並且嘗試運用陌生語言的人來說,《另一種語言》彷彿是知己,寫出那些泅泳的感受;對那些已無法順暢使用母語、迷失在某種主流/霸權語言裡的族群而言,《另一種語言》也道出了他們的迷失與掙扎。至少我自己就是這樣的人:學習各種外國語言,總是充滿各種碎唸,同時深怕母語(台語)從自己身上流失。
世人習慣以語言畫出國族邊界,卻不知人類既是被動受語言框定,也能主動在某種語言中找到居所。認同、流離與文化語言的關係,一向是社會人文科學研究的核心,語言與存有更是哲學的命題。這本由南亞裔美國作家以義大利語書寫而成的散文,以文學的方式實踐並拆解那些複雜的理論,而這或許就是「語言」的魅力。——阿潑(文字工作者)
《另一種語言》讓我熱淚盈眶到時時擦眼鏡:太美了!真摯永遠是文學最困難的領域,不只需要有感情,更要有素材與技巧,《另一種語言》是三者兼備的鑽石之書。拉希莉有卡夫卡般的冷眼,表現起來不無徐四金般的小劇風。這既是對癡情最不狂亂的剖析,也是對苦痛絕不走音的歌唱──義大利語、孟加拉語與英語──她似周旋的戀人,如何追求這一位?為何拋棄這一位?懸疑、迷人、充滿愛的哲理;不可思議的日常生活政治細緻,感人肺腑。——張亦絢(作家)
知名美國小說家鍾芭.拉希莉這本書是記錄她學習義大利文的自傳,也是一本探討跨文化現象的絕妙散文,她的際遇印證了『語言是存在的居所』這句名言:無論學習母語或外語,語言學習都不只是一種學習,也是我們每個人生命的一部分。她用充滿豐沛情感的語言,還有種種精妙的比喻來描繪自己與義大利文的情緣,把這種多情的語言當成情人,學習過程彷彿談戀愛一樣充滿挫折、迷惘、眷戀,時喜時悲,讀來令人手不釋卷。——陳榮彬(台大翻譯碩士學程助理教授)
媒體讚譽:
賞心悅目……最為獨特的自傳。義大利這個國家長達好幾世紀沒有統一的語言,難怪像鍾芭.拉希莉這樣極具聲望的作家會受它啟發,以流亡的概念鋪陳她的散文……《另一種語言》以不同的文風呈現同一位的作家──以一種新的筆調。──《紐約時報書評》
精彩動人……在這部書名取得十分貼切的回憶錄中,這名普立茲獎得主小說家記述了她努力學習義語、書寫義語的經歷……對拉希莉來說,義大利文是她的第三語──她母親説孟加拉語──她講述了為何自己受義語吸引、習語時遇到的種種困難、為了寫作移居羅馬的經歷……雖然書中也提及單字、文法、發音,拉希莉卻對和義語打交道如何影響她的寫作和身分認同更有興趣。她的回憶錄也充滿了對寫作和語言的評論,句句令人難忘。「我為何而寫?」她問道。「為了探究存在的奧祕。為了親近我身外的一切。」作者坦率自謙地記述了在文字間找尋自我的歷程,十分感人。──《柯克斯評論》
在這部初試啼聲的袖珍抒情散文集中,普立茲獎得主拉希莉描述她對義大利語的迷戀與進展。有別於也以外語書寫的山謬.貝克特和拉迪米.納博科夫,拉希莉並未直接投身小說。雖然書中亦有短篇故事,但作者的要旨首在訴說自身的故事,她細膩地描述學習語言的經歷……她出乎意料的變形記引人入勝,極富洞察力,讓人見識到語言使人脫胎換骨的力量。──《出版者週刊》
堅定而強烈。──《O,歐普拉雜誌》
優雅......極為真誠、抒情、純粹的感性......是我曾讀過的生命寫作中,最使人浮想聯翩、不矯揉做作、敏銳的作品。──《華盛頓郵報》
在鍾芭.拉希莉筆下的散文與故事,不僅有寫作者難以衡量的洞見,更是自我存在的不證自明。──《舊金山紀事報》
成熟之作……拉希莉不負語言大師之名。──《泰晤士報》
讀來心曠神怡。《另一種語言》洋溢著變形的狂喜;開卷便有沉浸無涯學海的美麗心靈陪伴。──《洛杉磯時報》
《另一種語言》異常直率,抒情卻不多愁善感,平淡自若地記述了與一個語言的愛戀,如同奧維德談情說愛的《愛經》……拉希莉毫不害臊地丟出惱人的大哉問,並逐一解答……她的回憶錄細膩描繪換語遊記,堪媲美安東尼.杜爾的《羅馬四季》……」──霍華.諾曼,《華盛頓郵報》
私密、引人入勝……《另一種語言》文風直白、不做作,讀來宛如作者直接和讀者對話……作者記述了成年人學習語言的歷程,嚴謹、鉅細彌遺,簡直有如走火入魔,這也是本書的核心,正因如此,它才不僅僅是作家的回憶錄而已。拉希莉高明地刻畫了語言習得的歷程,比大多數人更賣力,也將自己推得更遠。──克莉絲汀娜.湯普森,《波士頓環球報》
拉希莉是精通語言的大師。《另一種語言》是她和義語墜入愛河的故事,字裡行間洋溢著熱情。她對新語言忠誠到拒絕親手將作品譯成英文……作家默默成長──是擺脫完美主義束縛的解放,也是對一段新開始的沉思。──莎拉.貝格利,《時代雜誌》
像拉希莉這樣成功的作家,以後天習得的語言出版新作,是需要勇氣的……她藉此變身成另一個作家──在她眼中自己行文生澀、不為人知,也才得以自由恣意……然而她明白,作家不可能真正怡然自得地徜徉語言中……書寫總是姍姍來遲,總是在後頭追趕,總是落後,打亂才剛理清的頭緒。書寫瞬息萬變、多采多姿,也揭露了語言本身的躁動。──克莉絲丁.斯莫伍德,《哈潑雜誌》

contents

作者註
橫渡彼岸
字典
一見鍾情
流亡
對話
一刀兩斷
字典伴讀
蒐字集詞
日記
故事
換衣記
脆弱的避難所
永不可及
威尼斯
未完成式
毛頭小子
二度流亡

三角形
變形記
探入深幽
鷹架
微光
後記
致謝

autres éditions
commentaires
avis
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