霧社事件
豆瓣台灣歷史和文化讀本
[美] 白睿文 Michael Berry 主編
简介
本書試圖從不同的領域和視角來探索「#霧社事件」在當代台灣的歷史地位。八十餘年以來,霧社事件的歷史意義一直不斷地被不同的政權來定義:日據時代,殖民政府用它來證明台灣原住民的「原始」和「野蠻」;國民黨時代,霧社事件被當做「抗日精神」的典範;民進黨時代,該事件和整個賽德克文化又用來強調台灣的「本土意識」和(與中國大陸不同)的「台灣身分」。這一路下來,有許多創作者用不同媒介和形式來探索「霧社事件」,包括文學、紀錄片、電影、兒童書、連環畫、詩歌、和音樂。這種「被殖民」、「被表現」、「被神話」的歷史,使得「霧社事件」在現代台灣歷史中佔有一種很特別的位置,同時使得「霧社事件」的歷史充滿矛盾和誤會。
contents
序論/ Michael Berry(白睿文)
序曲:霧社事件的本土意義/Dakis Pawan(郭明正)、Bakan Pawan(巴干‧巴萬)、Darryl Sterk(石岱崙)
一 、霧社事件的歷史記憶
殖民地「討伐」話語及措施在霧社暴動的發生及鎮壓中的作用/圖魯斯-昂塔內•華(Toulouse-Antonin Roy) (門泊舟 譯)
霧社事件與德固達雅和日本的關係史/Paul Barclay (保罗・D・巴克莱) (陳姿瑾、侯弋颺 譯)
「以『蕃』制『蕃』」:「霧社事件」的前因/鄧相揚
再傾聽他們的故事:思考「台灣原住民觀點的霧社事件」/北村 嘉恵
莫那.魯道之直系家譜/Bakan Pawan(巴干‧巴萬)
台灣原住民餘生後裔眼中的霧社事件/Takun Walis(邱建堂)
「台灣原住民餘生後裔眼中的霧社事件」的回響/Dakis Pawan(郭明正)
二 、 霧社事件的文化記憶
霧社1930: 文化總論/Michael Berry(白睿文)(李美燕、陳湘陽 譯)
論鍾肇政的「高山組曲」:川中島的戰火/林瑞明
霧社事件裡的身體與暴力/Robert Tierney(丁若柏)(林芳如 譯)
順便提及的霧社事件:論津島佑子的《太過野蠻的》/荊子馨 (梁嘉俊 譯)
霧社事件:前後/廖炳惠 (周翠 譯)
不合時宜的沈思:《餘生》中的當代的視角、散步的哲學、道德的思索/吳建恆 (陳湘陽 譯)
前塵與前程:舞鶴的小說與湯湘竹的紀錄片的兩種兩種「餘生」/Darryl Sterk(石岱崙)
視覺震撼、改寫與再現:《賽德克•巴萊》的分析/劉俊雄
中間者之臉:《賽德克‧巴萊》的 原住民歷史研究者映像/Nakao Eki Pacidal
維基百科時代的歷史呈現:數碼平台上的霧社事件/邱貴芬 (陸棲雩 譯)
三 、 創作者的霧社事件
在被殖民的傷痛中奮勇前進:關於我的敘事長詩《霧社》/向陽
「霧社事件」與我/邱若龍
記錄霧社事件:紀錄片《餘生》創作談/湯湘竹
虛構小說與田野研究:訪談《餘生》作者舞鶴/白睿文、舞鶴
重金屬出草歌:訪問閃靈的林昶佐/白睿文、林昶佐
黃金時段的霧社事件:萬仁談電視劇《風中緋櫻》/白睿文、萬仁
從田野、文學到舞台/鄧相揚
無好人亦無壞人:訪《賽德克巴萊》導演魏德聖/Tony Rayns(托尼 雷恩)、魏德聖 (白睿文 譯)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