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默的大多数
豆瓣![沉默的大多数](/m/book/2021/11/0226100973-9c19-4878-9482-4ce9c3760e06.jpg)
王小波
简介
王小波的每篇杂文皆是他与社会思潮直接对话的结果,概括起来,大体涉及五个范畴:
一、针对上世纪九十年代“人文精神讨论”中,知识分子话语凸显的权威欲和泛道德化倾向,王小波申明了他对知识分子环境与责任的看法——知识分子的职责是“面向未来,取得成就”,而非成为辅助权力统治、营造精神牢笼、专事道德判断的“哲人王”。“在我看来,知识分子可以干两件事:其一,创造精神财富;其二,不让别人创造精神财富。中国知识分子后一样向来比较出色,我倒希望大伙在前一样上也较出色。‘重建精神结构’是好事,可别建出个大笼子把大家关进去,再造出些大棍子,把大家揍一顿。”对知识分子来说,“不但对权势的爱好可以使人误入歧途,服从权势的欲望也可以使人误入歧途。”至于能否创造、创造什么,则主要取决于知识分子“周围有没有花剌子模君王这样的人”。只要压抑自由的反智环境存在着,则知识分子为了保全自身,多数人当然会变得“滑头”。但是,“只要你不怕做烤肉,就没有什么阻止你说俏皮话”——王小波如此表述才智之士对人类精神事业的生死相许,同时也含蓄表达了他的个人信念。
二、针对国学热、文化相对主义和狭隘民族主义的泛滥,王小波立足于个人自由、平等和创造的立场,批判中国传统文化的根本弊病——“中国文化的最大成就,乃是孔孟开创的伦理学、道德哲学……这又造成了一种误会,以为文化即伦理道德,根本就忘了文化该是多方面的成果——这是个很大的错误”。期望孔孟哲学拯救全世界,纯粹是民族虚荣心使然。他援引古今大量的荒诞事实和荒谬思路,指出中国传统的思维方式有急功近利的倾向;中国文化对于物质生活的困苦,提倡了一种消极忍耐的态度;中国的文化传统里没有平等——打孔孟到如今,讲的全是尊卑有序,这也可解释为何中国无法产生科学:“上面说了,拿煤球炉子可以炼钢,你敢说要做实验验证吗?你不敢。炼出牛屎一样的东西,也得闭着眼说是好钢。在这种框架之下,不可能有科学。”面对甚嚣尘上的国学热,他果敢做出诛心之论:“儒学的魔力就是统治神话的魔力。”“这些知识的确有令人羞愧的成分,因为这种知识的追随者,的确用它攫取了僧侣的权力。”现在我们需要警惕的是:“僧侣的权力又在叩门。”此语衡之今日,依然令人心惊。
三、针对九十年代国内外盛行的“‘文革’是一场实现激进民主、抵抗资本主义和‘现代性’的伟大实验”这一“新马”派论断,王小波用黑色幽默的笔法,直接诉诸自己创伤荒谬的“文革”经验,将这一浩劫对个人价值、自由、智慧和道德的戕害,举重若轻地勾勒出来。需要注意的是,王小波的反思并非对“文革”作一时一事的具体评价,而是对浩劫背后反智主义文化逻辑的彻底清算,并时刻警惕它在今天的复活。同时,有些篇章还探讨了这样的问题:无论社会环境如何荒谬残酷,个人都需对自己的行为负责,这是人之为人的底线,绝非把责任推卸给“那个时代”所能了事;个人也时刻拥有选择沉默和保持人性的机会,只要他能抵御“话语权”的诱惑,站在“沉默的大多数”一边。《沉默的大多数》、《积极的结论》、《一只特立独行的猪》、《肚子里的战争》、《弗洛伊德和受虐狂》等是此一论题的代表之作。
四、有关文学、艺术、科学和人文的一般性观念探讨,在王小波杂文随笔中也占据相当大的比例。有感于中国纯文学的幽闭、世故和说教,王小波尖锐批评其“无智、无性、无趣”,坦陈自己的文学观与之相反——智慧、性爱和有趣,是他写作的价值前提,“我总觉得文学的使命就是制止整个社会变得无趣”。这是因为,“有趣是一个开放的空间,一直伸往未知的领域,无趣是个封闭的空间,其中的一切我们全部耳熟能详”。他自陈他的小说是对人的生存状态的反思,“其中最主要的一个逻辑是:我们的生活有这么多障碍,真他妈的有意思。这种逻辑就叫作黑色幽默”。有感于社会学研究(让他感到切肤之痛的是他和李银河共同参与的同性恋研究)过程中的阻力与禁忌,他申说人文研究的诚实原则:“这个研究的出发点是对这个社会视力缺陷的忧虑,以青蛙的视力来打比方……它能够看到眼前飞过的一只蚊虫,却对周围的景物视而不见,于是在公路上常能看见扁平如煎饼的物体,它们曾经是青蛙。它们之所以会被车轮轧到如此之扁,都是因为视觉上的缺陷。”“假如不了解这些事,恐怕有一天我们会被轧得如此之扁。”
五、在漫谈大众文化和中西日常生活时,揭示隐含其中的传统/官方价值观的压抑性,张扬个人尊严、自由与创造力,也是王小波杂文的重要方面。这些文章为报刊专栏而写,皆短小精悍,举重若轻,直捣问题的核心。例如,他从对Internet“不良信息”的控制,步步后退地推导假设,最后引申出一个冷峻的道德难题:在看似“与己无关”的他人权利屡遭压缩之时,你是否可以无愧地赞成这种压缩?“五十多年前,有个德国的新教牧师说:起初,他们抓共产党员,我不说话,因为我不是工会会员;后来,他们抓犹太人,我不说话,因为我是亚利安人;后来他们抓天主教徒,我不说话,因为我是新教徒……最后他们来抓我,已经没有人能为我说话了。”王小波的答案不言自明。
因坚决反对伪道学、假正经,王小波一口咬定他的杂文“也没什么正经”。但综上所述可以见出,他的杂文不但“正经”,而且简直可以说是布道——布爱智恶愚之道,布精神成熟与自由创造之道。他的杂文游走于个体与人类、外向与内省、幽默与严肃、情感与理智、常识与哲学、逻辑与悖谬……的多重张力之间,形成了他风格独具的“小波体”。
contents
001_ 序言
004_ 沉默的大多数
016_ 思维的乐趣
024_ 中国知识分子与中古遗风
030_ 知识分子的不幸
037_ 花剌子模信使问题
042_ 积极的结论
049_ 跳出手掌心
054_ 道德堕落与知识分子
059_ 论战与道德
064_ 道德保守主义及其他
068_ 我看文化热
070_ 文化之争
074_ “行货感”与文化相对主义
077_ 极端体验
080_ 洋鬼子与辜鸿铭
083_ 我看国学
087_ 智慧与国学
094_ 理想国与哲人王
098_ 救世情结与白日梦
101_ 百姓•洋人•官
104_ 警惕狭隘民族主义的蛊惑宣传
107_ 对中国文化的布罗代尔式考证
111_ 人性的逆转
117_ 弗洛伊德和受虐狂
119_ 有关天圆地方
121_ 优越感种种
124_ 东西方快乐观区别之我见
129_ 肚子里的战争
132_ 一只特立独行的猪
135_ 椰子树与平等
138_ 思想和害臊
141_ 体验生活
144_ 皇帝做习题
147_ 拒绝恭维
150_ 关于崇高
153_ 谦卑学习班
156_ 荷兰牧场与父老乡亲
159_ 京片子与民族自信心
162_ 高考经历
165_ 盛装舞步
168_ 有关“错误的故事”
170_ 迷信与邪门书
173_ 科学与邪道
176_ 科学的美好
180_ 生命科学与骗术
184_ 我怎样做青年的思想工作
187_ 对待知识的态度
190_ 有与无
193_ 虚伪与毫不利己
194_ 诚实与浮嚣
196_ 不新的《万历十五年》
199_ 《代价论》、乌托邦与圣贤
202_ 海明威的《老人与海》
205_ 掩卷:《鱼王》读后
209_ 萧伯纳的《巴巴拉少校》
213_ 王朔的作品
216_ 《私人生活》与女性文学
220_ 从《赤彤丹朱》想到的
223_ 我是哪一种女权主义者
226_ 男人眼中的女性美
其它版本
-
沉默的大多数 2021
-
沉默的大多数 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 2017
-
沉默的大多数(珍藏版) 译林出版社 2017
-
沉默的大多数 湖南文艺出版社 2016
-
沉默的大多数 作家出版社 2016
-
沉默的大多数(精装珍藏版) 浙江文艺出版社 2016
-
沉默的大多数 中信出版集团 2015
-
王小波全集(第七卷 杂文)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2014
-
沉默的大多数 群言出版社 2014
-
沉默的大多数 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 2014
-
沉默的大多数 浙江文艺出版社 2013
-
沉默的大多数 长江文艺出版社 2013
-
沉默的大多数 上海三联书店 2013
-
沉默的大多数 上海文化出版社 2012
-
沉默的大多数 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 2012
-
王小波全集 第七卷 译林出版社 2012
-
沉默的大多数 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 2011
-
沉默的大多数 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9
-
王小波全集(第一卷 杂文) 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 2009
-
沉默的大多数 上海三联书店 2008
-
王小波全集(第一卷 杂文) 云南人民出版社 2006
-
沉默的大多数 北方文艺出版社 2006
-
沉默的大多數 中國青年出版社/明鏡出版社 1997
-
沉默的大多数 中国青年出版社 19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