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放社會及其敵人

豆瓣 Goodreads 博客來
開放社會及其敵人

登录后可管理标记收藏。

相关收藏单

brznmn的收藏单

欲购书单(港台)

ISBN: 9789864778126
作者: 卡爾・波普
译者: 庄文瑞 / 李英明
出版社: 商周出版
发行时间: 2020 -4
丛书: Discourse
语言: Chinese
装订: 平装
价格: NTD 1400
页数: 1240

9.6 / 10

5 个评分

评分人数不足
借阅或购买

The Open Society and Its Enemies

卡爾・波普    译者: 庄文瑞 / 李英明

简介

真相已死,民粹當道!
在這貌似自由開放的年代,
我們是否已在渴望封閉社會的回歸?
——「極權主義對於文明的反叛,和民主文明本身一樣源遠流長 。」
《開放社會及其敵人》是理解近代西方民主思想最重要的作品之一,作者卡爾・波普(Karl Popper, 1902-1994)被譽為20世紀最重要的哲學家之一。1937年,他為逃避納粹迫害,移民紐西蘭,1946年二次大戰結束後遷居英國。
波普原本主要的研究領域是科學哲學,但從1938年開始直到冷戰結束,他將關注轉至政治哲學,尤其著眼於如何對治、批判納粹德國、蘇維埃主義等極權思想,《開放社會及其敵人》便在這樣的背景下誕生。1945年出版後,旋即轟動西方學界,也奠立了波普無論在左派或右派都屹立不搖的劃時代地位。
本書分為上下兩冊,分別為「柏拉圖的符咒」及「預言的高潮:黑格爾、馬克思及其餘波」。在書中,波普批判了三位西方傳統中的思想巨人──柏拉圖、黑格爾與馬克思。波普認為他們的思想構成了當代極權主義的起源,也是20世紀種種暴行的基礎;黑格爾、馬克思的歷史定論主義,更否定了人們改變與做出選擇的可能性。
波普主張:理想的社會,應是一個以建立在自由討論與理性批評之上的開放社會(open society),而開放社會的敵人,即是不容異見的獨裁專制,以及伴隨暴力手段的烏托邦理想。波普認為開放社會有兩項特徵:第一是自由討論與理性批評:開放社會雖然表面上呈現不安定,但這種不安是來自於它必須暴露於理性的批判討論中;獨裁專制或烏托邦等封閉社會雖然穩定,卻常陷於一種靜態的僵化。其次,社會制度的存在應該是為了保障自由,保護窮人與弱者。因此波普強調社會改革中「政治制度」所扮演的核心角色。
比起「該由『誰』來統治?」波普認為更重要的問題是「如何統治?」並發展出一套「細部社會工程學」(piecemeal social engineering),主張採取溫和步驟,以漸進方式改革社會制度的缺陷。「最大多數的最大幸福」只是一個虛擬的理想,社會所要積極進行的應該是「將痛苦減至最小」(minimize suffering)的制度改革工作。
波普主張:理想的社會,應是一個建立在自由討論與理性批評之上的開放社會,而開放社會的敵人,即是不容異見的獨裁專制,以及伴隨暴力手段的烏托邦理想。後者甚至可能毀滅人類文明,重返極權的部落主義。他也強調:開放社會的敵人,同樣會打著「開放」旗幟,而行專制之實。只有清晰分辨這種虛偽,肯定理性與自由,才能在政治、社會制度以及種種問題上,求得實際合理的根本解決,並創造出更理想的未來。
本書最初於1945年出版,台灣最早的版本則於1984年由桂冠圖書公司出版。自出版以來,《開放社會及其敵人》經歷數次修訂增補,影響力始終不衰。2013年,普林斯頓大學出版社以一卷本的形式將其重新出版,並加上了新的導讀與宮布利希(E. H. Gombrich)的回憶文字。本次的校訂即是以這個版本為主。2015年,美國現代圖書公司(Modern Library)將《開放社會及其敵人》選為20世紀的百大非虛構作品(100 best non-fiction)之一。漫長的70年過去了,波普當年所抨擊的極權政體並未消失,民主、自由與理性卻面臨了前所未有的動搖與威脅。或許正是這樣的原因,促使人們必須重新回望這些理想的原初起點,從中激發新的動力,而這也正是經典必須持續存在的原因。

contents




【上冊】

編輯人語
專文推薦/在二十一世紀讀《開放社會及其敵人》  ◎陳瑞麟
專文推薦/以理性持續走向啟蒙與開放的社會   ◎吳豐維
專文導讀/關於《開放社會及其敵人》出版緣起的個人回憶  ◎宮布利希
致謝
第一版序
第二版序
緒論

第一部   柏拉圖的符咒

宇宙起源和命定的神話
1 歷史定論主義和命定的神話
2 赫拉克里圖斯
3 柏拉圖的理型論

柏拉圖的描述社會學
4 變動與靜止
5 自然與約定

柏拉圖的政治方案
6 極權主義的正義
7 領袖的原理
8 哲人王
9 唯美主義、完美主義與烏托邦主義

柏拉圖的抨擊的時代背景
10開放社會及其敵人

附錄
柏拉圖和幾何學(一九五七年)
〈泰阿泰德篇〉的年代問題(一九六一年)
答辯(一九六一年)
一九六五年增補

【下冊】
第二部  預言的高潮:黑格爾、馬克思及其餘波
神諭哲學的興起
11 黑格爾主義的亞里斯多德根基
12 黑格爾與新部落主義
13 馬克思的社會學決定論
14 社會學的自主性
15 自然與約定
16 階級
17 法律和社會系統

馬克思的預言
18 社會主義的來臨
19 社會革命
20 資本主義及其命運
21 對馬克思預言的評估

馬克思的倫理學
22 歷史定論主義的道德理論

餘論
23 知識社會學
24 神諭哲學及反理性

結論
25 歷史有意義嗎?

附錄
一、事實、標準與真理:再評相對主義 (一九六一年)
二、評註史瓦茨雪德論馬克思的著作 (一九六五年)

桂冠版代譯序:論「理性與開放的社會」 ◎莊文瑞
桂冠本修訂版序:卡爾‧波普的細部社會工程學說 ◎莊文瑞
桂冠版謝辭 ◎莊文瑞、李英明

 

其它版本
短评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