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么去爱,要么孤独

豆瓣
要么去爱,要么孤独

登入後可管理標記收藏

ISBN: 9787564927271
作者: [法国] 阿兰·巴迪欧
譯者: 李洋
出版社: 河南大学出版社
發行時間: 2018 -11
叢書: 新迷影丛书
裝訂: 精装
頁數: 520

/ 10

0 個評分

評分人數不足
借閱或購買

法国哲学家论电影续编

[法国] 阿兰·巴迪欧    譯者: 李洋

簡介

本书从各种文献中精选出法国哲学家的电影文献25篇,包括米歇尔·福柯、罗兰·巴特、莫里斯·梅洛庞蒂、让·鲍德里亚、埃德加·莫兰、吉尔·德勒兹、雅克·德里达、让-弗朗索瓦·利奥塔、雅克·朗西埃、阿兰·巴迪欧、乔治·迪迪于贝尔曼、贝尔纳·斯蒂格勒等,这些文章、短评、访谈是二十世纪后期兴起的电影哲学的重要文献。

contents

阿兰·巴迪欧
—我的哲学与电影 (2010)
—要么去爱,要么孤独(2003)
—寓言的辩证法(2003)
贝尔纳·斯蒂格勒
—蒂蕾茜亚或时间的战争(2004)
—电影的时间(2001)
—意识犹如电影(2001)
雅克·朗西埃
—电影的距离(2004)
—友爱的影像(1976)
吉尔·德勒兹
—脑即银幕(1989)
—什么是创造?(1987)
雅克·德里达
—电影及其幽灵(1998)
—论空间艺术(1990)
让-弗朗索瓦·利奥塔
—一部至尊电影的理念(1995)
—电影诱惑的两种变形(1980)
—作为场面调度的无意识(1977)
让·鲍德里亚
—影像的恶魔(1987)
保罗·维利里奥
—视觉而非词语(1998)
居伊·德波
—关于盗用电影的注释(1990)
—我提前拒绝任何后续的放映(1987)
—对于一桩可能诉讼的反驳依据(1974)
—关于《景观社会》(1974)
—在电影中反对电影(1958)
罗兰·巴特
—萨德-帕索里尼(1976)
—电影中的创伤单元(1960)
—电影里的罗马人(1957)
—穷人与无产阶级(1957)
—一个善良的工人(1957)
—嘉宝的脸(1957)
—强势与潇洒(1957)
—凡尔赛宫及其金钱账户(1955)
—论变形宽银幕(1954)
—评《罪恶天使》(1943)
让-保罗·萨特
—驳斥关于《伊万的童年》的批评(1960)
—评《公民凯恩》(1945)
莫里斯·梅洛-庞蒂
—电影与新心理学(1945)
文章信息
大都会电影文献翻译小组

短評
評論
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