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酒二事 (三联生活周刊·智识精选系列 6)

Goodreads
茶酒二事 (三联生活周刊·智识精选系列 6)

登录后可管理标记收藏。

出版社: 生活 读书 新知三联书店有限公司
发行时间: 2014 -12
语言: Chinese
装订: Kindle Edition
页数: 749

/ 10

0 个评分

评分人数不足
简介

此本书集合了《三联生活周刊》往年出版过的关于茶和酒的故事,共4本,分别是《葡萄酒的奥秘》、《酒的中国地理》、《绿茶之道》、《功夫茶》,将它们集结成册,涵盖了中国、乃至世界的茶、酒文化经典,让大家在书香中品尝到茶香和酒香,感受到与茶酒故事息息相关的历史、经济、文化乃至革命传奇。<br /><br />《葡萄酒的奥秘》<br />黑暗的中世纪是葡萄酒发展的第一个黄金时期,贵族、教会都将葡萄酒视为财富的象征,大片的葡萄种植园相继出现,葡萄酒的种类日益丰富,同事带动了葡萄酒贸易的繁荣。和许多东西一样,酒也成了社会分层的符号。<br />中世纪时,除了教堂和修道院意外,另外还有两种特大机构主要收入是依靠葡萄酒而获得的:医院和大学。从广义上讲,医院酿造的葡萄酒用来满足病人、穷人、旅行者、学生或者朝圣者的需求。<br />“葡萄酒阶层”代表了高贵的雅皮,“啤酒阶层”代表了粗鲁的穷人。而二者不得本质并无差别—都是经发酵酿制而成的酒精饮料。甚至葡萄酒中的酒精含量还是啤酒的两倍。<br />从中世纪到现今,跨越时间、空间,品评葡萄酒,还有很多葡萄酒爱好者、培训师等推荐的精品,等待你去品尝、体验。<br /><br />《酒的中国地理》<br />五粮液流传着这样一个故事,90年代,有日本人曾到五粮液历史最悠久的老作坊参观,鞋上沾了好多古窖泥带走,如获至宝,回去后化验其中的微生物复制了窖池和环境,想要生产出自己的“老窖”,但最终还是失败了。类似故事版本众多,如有武汉、重庆酒厂高薪聘请当地酿酒技师,又把窖泥挖过去,却怎么也达不到要求。<br />其实:酒的秘密只能说清一部分,化验的成分都一样,喝起来就是不一样。<br /><br />《绿茶之道》<br />在中国复杂的茶叶谱系中,六安瓜片十分特殊。<br />一方面,它是唯一无芽无梗的叶茶,采摘期仅限为谷雨前后的十余天,所产地域以皖西齐头山方圆几十公里为限;另一方面,六安瓜片的加工工艺极为复杂,反复长达一周,尤其讲究烘培火工的拿捏,老一分则苦,嫩一分则涩。在茶叶的外形塑造上,更是极尽雕琢之能事,以至冲泡出来如同翠绿的瓜子片,并以此得名。<br />即使在今天,瓜片的生产仍需投入大量人力,这使得成本居高难下。有好事者曾统计《红楼梦》中80多处提到六安瓜片,但现实中此瓜片茶却流通不广,仿佛只存在于小说与遐想中。<br /><br />《功夫茶》<br />尼克松访问中国,获赠4两武夷山大红袍,不解,询问周总理为何这么少,周总理答:这已是“半壁江山”了,中国一年一共才产8两大红袍……福建农科院茶研所前所长陈荣冰跟本刊记者讲这个故事,未讲完,彼此就已有结论:在这个商业时代,这种神话也太土了点吧!<br />这个故事是土了点,但演绎的事实却未必不确。本刊记者进到武夷山各个山崖,以严格的名实相符来观察那些顶级武夷岩茶,比如大红袍,虽然每年产量未必只有8两,但树种稀缺是成为其难以普及的主要原因。<br />稀缺,是这粒茶种演义成传奇的关键?当然是,但不是唯一。<br />中国六大制茶工艺创制,福建真正占了半壁江山。<br />制茶工艺的丰富,嗅觉与味觉感受的精细化程度自然升级。竞争之下,最终乌龙茶让福建人与更多的中国人形成了依赖惯性—武夷山的岩茶与安溪的铁观音,这两种广为人知的乌龙茶,以其最复杂的制茶工艺,匹配已经高度精细化的饮者的茶感觉系统。<br />我们深入武夷山与安溪,从寻找茶香的源头开始,实则是尝试去发现那粒茶种聚合香气与滋味所能到达的高度。所谓文明,对于中国人,茶是一个重要的样本与载体。以茶为本,茶不厌精,当然是中国人生活的趣味与本义。

短评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