乱世的笑声
Douban
二十世纪四十年代上海喜剧文学研究
张俭
overview
❀编辑推荐:
惘惘的乱世中,战争与饥馑的罅隙里,“血的文学和泪的文学”之外,文学中的笑声如何可能?
二十世纪四十年代的上海滩,报纸专栏和话剧舞台上频繁爆发的响亮笑声,代表了怎样的一种自由精神?
“用熟悉的语调说着的俏皮话”里,包含了对权力的僭越、对现实的反讽,对自由的追 求……乱世的笑声中,有作家们文本游戏的冲动,有现代文明废墟上的空洞笑声,也有复杂而暧昧的文化抵抗。
一部研究纷乱战火中笑声历史的卓越之作,囊括对不同阵营作家喜剧性文化实践的全景式分析,在一次次发笑之中,展示文学想象的多种可能。
❀名家推荐 :
迄今对于“通俗文学”或“鸳鸯蝴蝶派”的研究还是一门年轻学科,尚须大力推进。这本《乱世的笑声》把新旧并置在一起,有助于对20世纪40年代文学的整体理解,这是一种可喜的突破,也别具一种历史目光朝下的意趣。此书内容丰富,有趣而富于启示。
——陈建华 (复旦大学、哈佛大学文学博士,香港科技大学荣誉教授,复旦大学特聘讲座教授)
❀内容简介:
20 世纪40 年代的上海,从“孤岛”沦陷到内战,充满战争、黑暗、创伤和恐怖的历史记忆,而本书却充满笑声,且以此作为重要文学现象而加以研究,这是否给你的道德正义与历史认知带来挑战?
关于20 世纪40 年代的文学,夏志清、耿德华、黄心村、傅葆石等都曾各自圈定探讨对象,涉及都市文化与通俗文学。
而张俭在战争中听到的,却是舞台上响亮的笑声。
张俭选取的研究对象,正是现代中国都市在满目疮痍的“二战”时期里的喜剧文学想象。在这个现代文明的战争废墟上,在印刷传媒、话剧舞台上,在张爱玲、平襟亚、徐卓呆、李健吾、杨绛、石华父等人的笔下,从时尚消费到明星八卦,从孔夫子、潘金莲到贾宝玉,无不成为戏仿、揶揄恶搞的素材,折射出日常的烦闷、浮华中的苍凉与现世秩序的荒诞,成为一首与围观发笑的城市大众共睹皇帝的新衣的寓言。
复旦大学、哈佛大学文学博士,香港科技大学荣誉教授,复旦大学特聘讲座教授陈建华倾情作序,盛赞此书“惊叹她在材料搜集上所下的苦功”,“内容丰富,有趣而富于启示”,“别具一种宏观的特色”。可谓确评。
乱世的笑声不免苦中作乐,笑中带泪,其中蕴含扭曲与疯狂,更带有蔑视权威与暴力的文化抵抗,在高压政治下的笑声,为人们缓解心理压力,也博得一些狭窄的文化生存空间。
而面对共同的敌人,笑声的创作过程拆解了虚实与雅俗之间的界限,有效集结了各种滑稽、闹剧、幽默等喜剧性资源,也消解了文化符号与艺术类型的固定程式,给艺术创造带来多元交杂的可能性。
探讨不同阵营的作家如何以喜剧性的文化实践作为对战争现实的反应,并以此考察历史创伤与文学想象之间的复杂关系,挑战强调以悲剧/现实主义书写民族苦难的现代中国文学文化论述。
contents
序
第一部分 战争、城市与俏皮话
第一章“这样的一幕喜剧”:笑声作为问题意识
第一节 悲剧文类批评与历史动力
第二节 怎样的一幕喜剧:笑声的规限
第三节 麻烦的笑声
第二章 毁灭与更生:笑声舞台的建立
第一节 “趣味”、“保存元气”与笑声的舞台
第二节 戏仿、抵抗与传媒:平襟亚的“故事新编”
第三节 战时日常与滑稽:徐卓呆的“狡智”创造
第三章 从“轻薄”到怪诞:张爱玲的俏皮话
第一节 “标准中国幽默”与城市的俏皮话
第二节“轻薄”的笑声:超越讽刺
第三节 浮华与怪诞
第二部分 笑声舞台的文化政治
第四章 战时舞台喜剧论述
第一节“磨炼”喜剧:崇高的笑声与战时伦理
第二节 “卖笑”的话剧:闹剧、趣剧与好莱坞
第三节 “多少有点壁垒森严”:张爱玲的跨界
第四节 麻烦的女人,麻烦的喜剧:李健吾与《女人与和平》
第五章 从抵抗到超越:笑声的多重文化功能
第一节 客厅作为战场 :社会性别、中产阶级与救亡
第二节 乡土、野性与笑声:李健吾的《青春》
第三节 客厅笑话与城市风俗:杨绛的喜剧
结论·余声
参考文献
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