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单身社会
Douban
超ソロ社会 「独身大国・日本」の衝撃
[日] 荒川和久 译者: 郭超敏
visão geral
★ 不是不能结婚,是不愿意结婚
★ 回应越单身越快乐问题的蓝宝书
——————
◎ 未婚者是社会公害吗?
◎ 职场女性不结婚了吗?
◎ 男人失去恋爱能力了吗?
◎ 不结婚的人不能晋升吗?
◎ 9成未婚者想结婚是弥天大谎?
◎ 结婚是因为钱,离婚也是因为钱?
◎ 有孩子和家庭的人 生才是完整的?
◎ 比起终身未婚,终身无子问题更可怕?
◎ “催婚”如何 演变为职场“单身骚扰”?
◎ 何为女性“高嫁”、男性“低娶”心态?
◎ 为何中老年夫妇的“熟年离婚”越来越多?
◎ 为何我们不再憧憬婚姻,不再依赖婚姻排解孤独?
◎ 单身经济时代,将从“物质消费”转向“精神消费”?
◎ 单身生活者的安全感又该如何获得?
※ 全景式诊断日本社会单身群体思想、生活、消费状况,深入剖析日本单身社会根本成因。
※ 单身已然成为一种无可避免的全球性趋势,无论在日本、美国、瑞典等发达国家,还是在中国、巴西等发展中国家。
※ 比起生理上的一个人的状态,心理上被孤立才是更严重的问题。
——————
在日本,
1980年,有家庭主妇的家庭是1114万户,如今双职工家庭则达到了1000万户以上;
2015年,男性的终身未婚率为23.4%,女性为14.1%;
2015年,男性平均初婚年龄为31.1岁,女性初婚年龄为29.4岁,男女平均初婚年龄比1990年均推迟3岁;
近年来,共同生活20年以上的“熟年离婚”比例逐年上升,越来越多的40岁以上未婚女性不愿结婚;
2035年,将有4成男性和3成女性以终身无子状态度过一生。
——————
随着未婚率、非婚率、离婚率逐年攀升,以及丧偶导致高龄单身者的不断增加,2035年,日本将有一半人口是单身!日本在走向老龄化社会的同时,也在率先成为“超单身社会”。
本书以大量数据立论,深入剖析日本单身社会的成因,以及个体的生活意识、消费意识和价值观的变化,提出“单身经济”崛起的商机和对应策略,并对未来的两性关系发展提出大胆预测。
无论是否结婚、生子、组建家庭,我们每个人都有可能面临成为“单身者”的风险。但单身并不意味着切断与他人的所有连接。只要提升“独自生活的能力”,好好“爱自己”,即便一个人也能享受幸福的单身生活。
contents
第一章 持续增加的单身人口 001
◆ 终身未婚率刷新历史最高纪录 007
◆ 未婚人数增加的原因 012
◆ 未婚者是“社会公害”吗? 016
◆ 比终身未婚率更严峻的终身无子率 019
◆ 日本人根深蒂固的结婚观念 022
◆ 结婚的利与弊都和钱有关 029
第二章 社会不接受单身的人 037
◆ “有9成的人想结婚”是一个谎言 039
◆ 职场女性的增加加速了日本社会的非婚化 042
◆ 工作越出色的职场女性,其未婚率越高 047
◆ 女性的“高嫁”想法 051
◆ “单身骚扰”——社会对未婚者的精神虐待 057
◆ 不结婚的人不能晋升 063
◆ 日本社会不接受缺乏协作能力和共情能力的人 066
第三章 男人们厌婚了吗? 071
◆ 男人们失去谈恋爱的能力了吗? 073
◆ 男人没有能力做爱了吗? 076
◆ 男人不会表白了吗? 080
◆ “交往前要表白”的文化从何而来? 082
◆ 日本男人与生俱来的被动性格 084
◆ 男人是因为没钱才结不了婚吗? 089
◆ 男人不管到了什么年纪都喜欢年轻女性的原因 093
◆ 如何分辨不结婚的男人? 098
第四章 结婚后又回到单身的人 101
◆ 孤独的老龄单身女性 103
◆ 每3对夫妻就有1对离婚的时代 105
◆ 不断增多的“熟年离婚” 112
◆ 离婚的主导权在于妻子 117
◆ 丈夫们需要一个“人生三段计划” 124
◆ 夫妻双方均为初婚的比例下降,再婚比例逐年上升 127
◆ 江户时代的离婚率居世界首位 131
◆ 江户时代的离婚也是因为“钱” 133
◆ 江户时代的男女都很自立 136
◆ 离婚后容易轻生的现代日本男人们 138
◆ 过于依赖彼此的日本夫妇 140
◆ 单身家庭将达到4成 144
◆ 将家人视为自己责任的悲剧 149
第五章 单身族们的消费 155
◆ 引领消费的单身者们 157
◆ 单身男性的消费相当于一个家庭的消费 162
◆ 一个人生活的时间增多 167
◆ 消费的单位从“群体”变成“个人” 171
◆ 随时代而变化的消费意识 172
◆ 从物质消费到体验消费,再到情感消费 178
◆ 正因为尚未完成,才能持续产生成就感 185
◆ 消费的形态正在发展为“个体对个体” 189
第六章 单身社会的未来 193
◆ 单身生活者不幸福吗? 196
◆ 已婚者和单身者的“幸福仓库”不一样 199
◆ 单身社会并不是孤立社会 203
◆ “单身充实”这类词语出现的原因 205
◆ 独自生活的能力是必备能力 211
◆ 独自生活的前提是与他人建立起联系 216
◆ 要想独自生活,必须要爱自己 219
◆ “真正的自己”在哪里? 222
◆ 技术奇点与单身社会 229
◆ 家庭和单身社会并不是对立的 234
后记 2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