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洲霸權的光和影
Douban
「近代」的形成與舊秩序的終結
近代ヨーロッパの覇権
福井憲彥 translator: 黃耀進
overview
從大航海時代到歐盟的成立──
以長期跨距,全面俯瞰歐洲霸權勃興與衰退的四百年,
歐洲稱霸世界的主因──民族國家/產業文明
以這兩條線索為主軸,探索歐洲如何席捲近代世界!
令亞洲望塵莫及的歐亞大陸最西部的國家們,如何席捲世界,在現代擴散其影響?最終,近代歐洲霸權又是如何崩壞?一戰結束前的近代歐洲史,是一部歐洲稱霸世界的故事。然而,人類無論哪個時代的歷史都有光明與黑暗的一面。
十九世紀的歐洲不只確立了科學技術、經濟繁榮、國民政治權力的提升,同時潛藏著殖民地統治、移民差別待遇、勞工階級問題等不安。傳統的近代史只強調歐洲的進步與理性,卻未能公平對待歐洲殖民侵略的歷史真相。因此,本書指出歐洲霸權的成因及其影響,剖析民族國家的形成、產業文明的發展,乃是霸權興衰的雙面刃──它促成歐洲影響力擴及全球,最終卻也導致世界局勢重新洗牌,領導地位由美國取代。
■採用「年鑑學派」的史學觀,打破傳統歷史認知,
「產業革命」與「民族國家」非十九世界突然出現的潮流!
本書作者福井憲彥為日本研究年「鑑學派史學」的第一人。為了究明長期、隱而不顯的歷史線索,將歐洲稱霸世界的時代視為「漫長的十九世紀」,並將論述的時間軸從十五世紀的大航海時代開始談起,到二十世紀初的一戰結束為止,分析讓亞洲望塵莫及的歐洲四百多年來從強大到衰弱、解體、再重組的變化因由。
十八世紀的歐洲,由開明專制的君主與信仰理性的知識分子們,率先開始了由上而下的「近代化」。進入十九世紀後,相繼發生美國獨立與法國大革命,掀起了大西洋周邊的連鎖革命浪潮,「民族國家」的雛形逐漸浮現。「產業文明」與「民族國家」並非十九世紀專屬的發展,而是貫穿歐洲四百年歷史的主線。
■重新質問近代史上關鍵的概念──
何謂「民族主義」、「近代」、「產業革命」、「帝國主義」?
現今習以為常的「民族國家」(Nation State),究竟有什麼涵義?「Nation」一詞到底該如何解釋?「Nation」是包含國家、國民、民族三種意義的詞彙,至十八世紀末才產生,並且在經過一世紀之後,「民族主義」的樣貌已和初期大不相同。
「近代」(Modern)並不是一個有明確定義的概念,對歐洲各個國家的發展進程來說,意義也不盡相同,因此本書對「近代歐洲」採用「漫長的十九世紀」的觀念,將十八世紀後半到第一次世界大戰為止設定為「近代歐洲」的時間範圍。另外,作者認為,「Industrial revolution」也應該稱為「產業」而非「工業」革命,因為不只包含工業的生產現場發生革命,連消費、流通、勞動與生活的各種層面都發生了變化。因此這樣的變化,絕不只是工業短期進步的現象。
■產業革命與民族國家產生的戰爭模式──「總體戰」,
使歐洲結束了「美好年代」,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後喪失了霸權。
從十九世紀末,到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的這段時間,在歐洲往往被稱為「美好年代」(Belle Époque),然而,這其實是在經歷過彷彿惡夢般的一戰後,後人回顧那段時光,所賦予的感想。
經過產業革命後工業化程度大幅提高的歐洲,在戰爭時可以最大程度地動員所有生產技術,並研發出新的戰術(壕溝戰)與武器(機關槍),使戰爭進入長期化,進而必須投注全國之力與人員。因此,使戰爭深入到日常生活的「總體戰」體制就此誕生。
產業文明與民族主義經由戰爭成為一把雙面刃,在經歷過喪失超過一千萬生命、使歐陸化為焦土的一戰後,歐洲的霸權逐漸凋零,取而代之的是美國的崛起。
■經歷兩次大戰後的歐洲,世界霸權的地位由美國所取代,
今日的歐盟該如何超越過去民族國家的界限、共同解決來自世界的難題?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歐洲各國間的秩序面臨崩解與重整,歐洲為了經濟上的合作,從歐洲經濟共同體(EEC)開始、經歐洲共同體(EC)後形成歐盟(EU),如今堪稱是世界上第二大經濟實體。
然而,歐洲目前待處理的課題仍堆積如山,隨著英國脫歐、持續擴大的貧富差距、難民潮的湧入、恐怖攻擊、全球的環境議題,歐洲現今需要解決的問題已不是民族國家所能應付,而需要超越國家組織之間的合作,才能記取歷史的教訓,擺脫民族國家舊秩序的束縛,共同面對來自內部與世界的挑戰。
■歐洲成為世界霸主之路的光彩與背後伴隨的陰影。
在產業革命、科學發展、國民權力提升的理性、進步一面的背後,也交織著對勞動者的榨取、奴隸的苛使及殖民地侵略等等文明的陰影。看似富裕的十九世紀末到二十世紀初的「美好年代」,內部其實已潛藏著讓霸權衰落的種子。
◎政治與文化
經過法國大革命與拿破崙帝國的統治之後,布爾喬亞成為歐洲新崛起的統治階級,他們憑藉自己的經濟實力而取代貴族,變成政治的支配者。
◎都市與農村
近代歐洲的特徵之一,便是工業化過程造成的都市發展,大量人口朝向都市集中。以往農村人口占多數的社會結構面臨崩解。
◎金融資本與大企業的興起
相較於產業革命初期,十九世紀後半隨著經濟規模增加,銀行與企業開始具有龐大影響力,出現了大型「財團」。
◎富裕階層與勞動階層
在產業革命蓬勃發展的十九世紀,以歐洲各地的都市為舞台,各式社會運動也隨之興起,要求政治上的平等權。資本主義的發展必然同時伴隨著社會主義。
◎科學的進步與「科學信仰」
從十九世紀開始,人類的科學以驚人的速度進步,不斷重複著「典範轉移」的過程,然而,也出現了將自己的主張以科學之名加以包裝的「科學信仰」。
====================
■《歐洲霸權的光和影》能夠帶給台灣讀者什麼啟示?
近代歐洲民族主義的光,成就了歐洲霸權;影,則把歐洲拖入總體戰的深淵。
『民族主義』是雙面刃,它對主體身分逐漸覺醒並高漲的台灣,又有哪些啟發呢?
本書的啟示是:
東亞大陸,包括台灣在內,本身就置身於工業革命、民族主義這兩大「近現代」框架內。兩岸在「民族主義」上的認知出現裂痕並開始角力,故歐洲霸權故事的光與影,實在值得當下的東亞加以借鑑。
contents
序言_反差的歐洲
從極西之地湧來的巨浪/歐洲之旅的魅力/貧富差距與移民問題/問題所在
第一章_全球化的先驅
◎ 「大航海時代」與歐洲海外擴張的開始
葡萄牙參與亞洲貿易/西班牙開始控制美洲/「夢幻東洋」的吸引力
◎ 「大航海時代」的世界史評價
美洲產的白銀與全球化的發端/殖民地經營與奴隸勞動/奴隸買賣所包含的兩個三角貿易/歐洲對外擴張的不幸出航
◎ 沒有仁義的貿易戰爭時代
新興國家荷蘭急起直追/英國、法國向大西洋世界發展/英國與法國的霸權對抗
第二章_近世歐洲的政治與文化
◎ 主權國家與君主制
「近代」一詞所指涉的時代畫分/歐洲的「漫長的十九世紀」/主權國家體制的成立/義大利戰爭與普世皇權的萎縮
◎ 兩種宗教改革
神學者馬丁.路德面臨的挑戰/宗教與政治/黎胥留與「國家理性」/天主教的宗教改革與傳教競爭/耶穌會的設立與傳教競爭
◎ 宮廷文化與布爾喬亞文化
凡爾賽宮成為歐洲宮廷楷模/宮殿成為宮廷文化的舞台/知識的變化與近世社會/印刷和識字教育、書籍的普及/民眾文化與布爾喬亞文化
第三章_開明專制君主與思想家們
◎ 由上而下的近代化摸索
十八世紀歐洲的國際戰爭/英國君主立憲的確立與紳士階層/開明專制──近代化的摸索/法國君主制度與新興國家普魯士/成為東、西歐分水嶺的十八世紀
◎ 相信理性的十八世紀知識分子
啟蒙是什麼?/從《百科全書》觀察到的事情/在沙龍裡交換意見和輿論的形成/文字文化的普及/十七世紀與十八世紀的對照/啟蒙的先驅者約翰.洛克與自然權利/啟蒙思想的基本理念/追求「經濟」/目標「最大多數的最大幸福」
第四章_革命的震盪與國民的誕生
◎ 展開連鎖式的革命
波及大西洋兩岸的革命浪潮/美洲走向獨立革命的途徑/《獨立宣言》的精神/從獨立到頒布合眾國憲法/美國獨立的衝擊
◎ 法國大革命與近代政治
爆發意料之外的革命/複雜革命中的貴族與人民/都市民眾與農民的參與/法國大革命與歐洲/產生了擁有國家主權的國民/追求社會重生的政治
◎ 十九世紀初期的大西洋世界
拿破崙的興起與挫敗/拉丁美洲諸殖民地的獨立
第五章_經濟、社會變革的起飛
◎ 西北歐經濟成長的開端
糧食供應情況的好轉/脫離人口學上的舊模型/出現新的經濟狀況/滿足工業化兩項條件的英國
◎ 生產與流通的激烈改變
發生產業革命了嗎?/人口增加與都市化的發展/輸送與流通的革命/來自歐洲的移民世紀
◎ 新階級秩序與勞工大眾的苦難
統治階級的轉換/初期的工業化與勞工大眾的世界/社會變革的夢想與挫折/接連爆發的一八四八年革命/導致獨裁的前衛理論
第六章_令人讚嘆的十九世紀與產業文明的成立
◎ 邁向產業文明的成立
工業化的進展與經濟結構的轉換/邁向工業化的多元途徑/世界大蕭條與經濟霸權的多極化/尚未崩壞的英國優勢/金融資本的興起與投資活動的擴張
◎ 農村世界的維持與轉變
東、西歐的差距/農村衰退了嗎?/轉變為民俗學的農村習俗
◎ 眩目的十九世紀
走出實驗室的科學技術及產業文明的成立/科學技術的挑戰與逐漸變化的生活情景/十九世紀末的典範轉換與科學信仰/公開展演的普及/運動文化的誕生
第七章_民族國家與帝國主義
◎ 建構民族國家的課題
確立國家內部的統一/公共教育的整備及領導者的養成/初等公共教育與讀寫能力的提升/國家的三重意義/新興統一國家與民族的形成
◎ 民族主義的各種型態
近代民族主義的創造/當作國民主義的民族主義/主張自決權的民族主義/賦予歷史、文化上的價值/民族主義的大眾化與霸權抗爭/民族主義與排外主義
◎ 各式各樣的帝國主義
與亞洲政治勢力的武裝衝突/英法形成殖民地帝國/東南亞的殖民地化與非洲瓜分/博愛的帝國主義與責任感/文明化的理論及殖民地/利害擺第一的經濟帝國主義/將焦點從國內對立轉移的社會帝國主義
第八章_第一次世界大戰與崩壞的霸權
◎ 邁向悲慘大戰的過程
美好年代的繁榮與潛伏的不安/過往戰爭印象的存續/同盟關係的探求與兩極化的陣營
◎ 陷入長期化的戰爭與總體戰體制
戰爭的爆發與連續的誤算/長期戰中擴大的損害與前線士兵的集體意識/總體戰體制的建構
◎ 歐洲霸權崩壞
凋零的歐洲與抬頭的美國/從大崩盤到大恐慌/兩次世界大戰之間的社會與國家變化/納粹得以橫行的歷史背景
終章_歷史文化的傳承與歐洲聯盟的未來
近代歐洲多元的樣貌/十九世紀是「歷史的世紀」/戰後復興與歐盟形成/堆積如山的課題與不確定的未來
學術文庫版後記
持續擴大的社會經濟差距/移民、難民的湧入與歐洲聯盟/該如何跨越民族國家的界限
參考文獻
年表
主要人物略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