緬甸的未竟之路
豆瓣
種族、資本主義與二十一世紀的民主新危機
The Hidden History of Burma: Race, Capitalism, and the Crisis of Democracy in the 21st Century
吳丹敏 译者: 黃中憲
简介
不被承認的羅興亞人!
不能遏止的民族衝突!
無法帶來和平的停火協議!
不容忽視的地緣政治經濟角逐!
翁山蘇姬上台後,
政治的角力與資源的分配,仍持續讓國家動盪。
吳丹敏延續《緬甸,新亞洲的博弈競技場》
詳實的田野調查功力與深刻的書寫,
為基層人民用力發聲!
讀者可以從這本書了解:
◆緬甸為何從區域最富饒的國家,淪為最封閉國家的背後歷史。
◆羅興亞人與緬人的衝突到底從何而來?
◆進一步探究世界強權如何影響未來緬甸政治與民主的發展!
到底該怎麼做,緬甸才有辦法擁抱更光明的未來?
緬甸問題的根源在於英國人以夷制夷、忽略歷史脈絡的行政區劃,
但是當他們離開時,卻把問題留給了被殖民者自己。
當代緬甸,是英國殖民後留下的遺產。伊洛瓦底江河谷的緬人王國被征服,已經給緬人烙下深刻的恥辱。原本就不屬於緬人王國統轄的山區民族,在英國人的扶持下穩定發展。由印度引進、中國移民組成的勞工,在仰光等充滿工作機會的城鎮,取代了緬人的優勢。最重要的資源,不管是柚木、玉石或稻米,都牢牢掌握在英國人手裡。二戰開打後,殖民地裡的民族矛盾與衝突,就像潘朵拉的盒子一般,席捲了所有人民。
西方國家希望看到緬甸走上民主化的道路,
但是絲毫不與軍政府溝通的結果,導致緬甸百姓完全得不到國際援助。
原先獨立後要組成一個多民族、各邦高度自治的「緬甸聯邦」,在軍政府奪權、共產黨叛變、民族獨立武裝組織開啟戰火後,一切都變了樣。軍政府更變本加厲,將「緬甸」與「緬人」做了最深的連結,象徵著緬甸走上了「一體同化」而非「多元發展」的國家道路。而西方國家對民主聯盟與翁山蘇姬的一味偏袒,更加深了溝通的鴻溝。
二〇〇八年納吉斯風災橫掃下緬甸,軍政府終於罕見開放國門,各國物資進入緬甸援助。民主化迅速前進:二〇一〇年翁山蘇姬解除軟禁,二〇一二擔任議員,二〇一六終於登上國務資政的大位。這位守護緬甸民主的女神,終於讓緬甸可以走向國際社會。
已閉鎖五十年的神秘緬甸,似乎正在邁向繁榮:
交出政權的軍事將領、改革成功的民主人士、豐富的自然資源、大量湧入的外國資本。
事實上,民族矛盾遲遲未解,伴隨著改革開放反而透過資源分配激化了衝突。羅興亞人的種族清洗越演越烈,這時卻已沒有軍政府的束縛,緬人要從「外來者」身上討回失去的自尊。而看似暴力的緬人,本身也受苦,他們的土地被變賣給新興的資本家、被騙去鄰國做低薪奴工、根本無法得到國家的照顧,他們的困境無法解決,只好投射到往日緬王國的榮光,民族主義成為生存下去的動能。
不被看見的,仍是在這片土地上刻苦生活的百姓。
因羅興亞人民族衝突,導致許多補助與建設又切斷,中國與印度在印度洋的角力,都在此時趁虛而入,邊界因而騷動不安,地緣政治演變成不定時炸彈。緬甸何時才有辦法擁抱更光明的未來?吳丹敏要我們聚焦在人民。為他們帶來新生活,就必須要有新思想;要有新思想,就必須徹底檢討緬甸的歷史。這個被隱藏的瘡疤,必須從改善百姓的生活中去撫平。
contents
地圖
緬甸名詞註解
序
第一章:現代緬甸的誕生
第二章:變動的政體
第三章:擺脫烏托邦社會
第四章:改變局勢的暴風雨
第五章:人士騷動
第六章:漸進的調整
第七章:血緣、歸屬與民族主義復燃
第八章:不踏實的民主化
第九章:未竟的國家
跋
誌謝
註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