锌皮娃娃兵

豆瓣
锌皮娃娃兵

登入後可管理標記收藏

ISBN: 9787521717679
作者: [白俄] S. A. 阿列克谢耶维奇
譯者: 高莽
出版社: 中信出版集团
出品方: 大方
發行時間: 2021 -8
叢書: S. A. 阿列克谢耶维奇作品集
裝訂: 平装
價格: 59
頁數: 328

9.1 / 10

7 個評分

評分人數不足
借閱或購買

[白俄] S. A. 阿列克谢耶维奇    譯者: 高莽

簡介

【内容简介】
1979年12月,苏军入侵阿富汗,开始了为期十年,错综复杂却又残酷无比的阿富汗战争。一代苏联青年在“帮助我们的阿富汗兄弟”旗号下应征入伍,他们非常年轻,大多才二十出头。阿富汗战争在1989年结束了,但关于战争的记忆是一个错综复杂的泥沼,这些一代青年人终生或许都在其中。本书以口述史的方式,记录了阿富汗战争中苏联军官、士兵以及他们亲人、友人、子女的血泪记忆。
阿列克谢耶维奇历经几十年,辗转在前苏联的辽阔大地上,亲访上千事件一线经历者,查阅各方文件资料,耗费心血整理而成的苏联口述史系列——这是普通人的生活史诗。
————————————————————————
【编辑推荐】
★阿富汗战争苏方青年战士的血泪回忆录
★“帝国坟场”阿富汗,1979年苏军入侵阿富汗后士兵们的惨剧与悲剧,是否还会重演?
★一代苏联青年人的战争——21世纪的当今,战火与硝烟是否远去?我们如何再审视“战争”?
《战争中没有女性》《锌皮娃娃兵》《最后的见证者》:
★三个苏联的历史片段,三种个人视角:二战中的苏联女兵;入侵阿富汗的苏军;卫国战争时期失去父母和童年的儿童——他们自己的“战争故事”和他们眼中的“历史”。
★ 2015年诺贝尔文学奖作家重磅作品,重量级译者,《战争中没有女性》《锌皮娃娃兵》《最后的见证者:101位在战争中失去童年的孩子》完整翻译!
★ 第二次世界大战、阿富汗战争:苏联人自己讲述的个人血泪悲欢故事。
★ 作者作品被译成35种语言,全球畅销300 万。
★ 阿列克谢耶维奇曾获瑞典笔会奖(1996)、德国莱比锡图书奖(1998)、法国“世界见证人”奖(1999)、美国国家书评人奖(2005)、德国书业和平奖(2013)、法国美第契散文奖(2013)、俄罗斯“大书奖”读者票选最佳(2014)、波兰卡普钦斯基报告文学奖(2015)等多国重量级奖项!
★陀思妥耶夫斯基、帕斯捷尔纳克、索尔仁尼琴之后的阿列克谢耶维奇:新时代俄语文学的现实主义和人道主义传统。
————————————————————————
【媒体和名人推荐】
★“这些典型的故事分别传达出不同的声音:愤怒、恐惧、无知、艰苦、英勇、同情和爱。阿列克谢耶维奇冒着损害健康的风险,深入前线收集这些见证,把故事转化成令人难忘的精辟著作,我们只能期盼书中的灾难不会重现。”
——《书目》杂志
★“一部20世纪后半叶的微观俄国史,笔力直抵普京时代。”
——德国媒体
★“她实际上是开创了一种独特的文学体裁:政治音律的长篇忏悔录,小人物在其中亲身讲述自己的命运,从小历史中构建出大历史。”
——吕宁思(《二手时间》《战争中没有女性》译者,凤凰卫视咨询台执行总编辑)
★ 阿列克谢耶维奇把世界看作是“个人的声音和日常细节的拼贴”。她的书不是事件的地图,而是参与其中的人的性格和情感的地图。她意识到,人们很少从女性的角度讲述战争,让她感兴趣的不是英雄主义故事,而是“渺小的伟人”。女人们向她倾诉她们的回忆,不仅仅是叙述,而是重新想象。
——《卫报》
★她的复调写作,成为我们时代里苦难与勇气的一座纪念碑。
——诺贝尔文学奖颁奖词
————————————————————————
“我想,随着时间的流逝,对历史问题要从另一个高度看,不只是讲述,而是理解人和人的行为的成因……重要的是,展示这样的素材,不是为了收集恐怖故事,而是为了反思。”
——阿列克谢耶维奇

contents

前言
我再也不愿意写战争了
我已置身于真正的战场上
我们彼此太贴近了,任何人都休想逃避
第一天
作者的话
“谁第一个开枪,谁就能活下来”
“阿富汗治好了我轻信一切的病”
“人们在那边靠仇恨生存”
“他们永远不会知道这一切”
“我们好像已经是死人了”
“我们在忏悔”
“为什么逼我回忆”
“这里造就的都是扭曲的人”
“我感到羞耻”
“我的小太阳”
“如今我什么也不信了”
“忘掉你曾有过两条腿”
“人死的时候完全不像电影里那样”
“你们不要叫我儿子的名字”
“我把自己的一生全忘了”
第二天
作者的话
“杀人就是为了能回家”
“我仍然在哭泣”
“我不愿意当政治错误的牺牲品”
“活着回家”
“我在等他回来”
“我想像个正常人一样活下去”
“我在那边杀过人吗”
“我们出发时从不握手告别”
“他们死的时候不声不响”
“你听见我的声音了吗?”
“我把自己的儿子交给了什么人”
“只有完全绝望的人才能说出一切”
“这里的人都不愿意谈起未来”
“人身上能有多少人味”
“您浑身都沾着我儿子的鲜血”
“死亡就是这样”
“我要活着”
第三天
作者的话
“请在坟头上挂块牌子”
“为什么我只能想起可怕的事”
“我梦见的是棺材”
“朝着地雷前进”
“活石头”
“快把我妈妈还给我”
“我想把儿子留在家里”
“也许她还活着”
“我以为所有人都能变得善良”
“难道我能说‘我怀疑’”
“什么是真理”
“为什么我要忍受这么大的痛苦”
“我没有人可以等待了”
“我有眼睛时比现在瞎得更厉害”
“我亲爱的妈妈”
后记
我是通过人说话的声音来聆听这个世界的
译后记
阿列克谢耶维奇和他的纪实文学/高莽

其它版本
短評
評論
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