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电影在中国
Douban
刘文兵
overview
本书通过大量中、日文史料,回顾了日本电影在中国放映近百年的历史,是该研究课题的第一部通史。它对“伪满”、“孤岛”及“沦陷”时期上海、新中国成立初期日本电影在中国的放映情况做了详实的考证,无疑填补了此研究领域的空白。
在中国结束“文革”步入改革开放时期的70年代末80年代初,一批日本的影视作品陆续在中国上映(播映),产生了巨大的社会影响。电影《追捕》《望乡》《生死恋》《远山的呼唤》《砂器》《寅次郎的故事》《一盘没有下完的棋》(中日合拍),电视剧《血疑》《阿信》等等,成为一代国人共同的文化记忆。本书着重对1978年至20世纪80年代末的“日本电影•电视剧热”这一文化现象,从电影学和社会学的角度,进行多方位的审视和考察。
contents
前 言 高仓健为何出演张艺谋执导的中国电影? 001
第一章 战争与电影 009
(一)上海篇 010
战前虹口地区的日本电影放映 010
“孤岛”及沦陷时期的日本电影上映 012
上海租界放映的第一部日本剧情片《暖流》 017
日本电影挑战好莱坞? 023
风云变幻的上海电影界 027
军事占领与现代性 032
《春江遗恨》 038
中国人眼中的日本电影 044
有关电影节奏的问题 047
热情与冷淡──两国电影人的温差 051
(二)东北篇 057
东北地区电影放映简史 058
“日系馆”和“满系馆” 062
上海电影一枝独秀 064
乏人问津的日本电影 066
“满洲映画”的困惑 073
第二章 日本左翼电影在中国 081
(一)日本独立电影的艰难跋涉 082
共鸣与声援 096
中日电影人情深谊长 104
(二)电影交流的挫折与延续 110
化为泡影的日本电影赠送计划 111
日本电影人看中国 112
第三章 日本的光与影 119
(一)令人眼花缭乱的繁华日本──《追捕》 121
现代都市体验的冲击 122
中野良子和真由美 128
神秘的裸戏 130
(二)阶级压迫•思想解放──《望乡》 132
裸露镜头的处理 134
感伤的叙事口吻 136
“解放思想运动”中的日本电影 139
第四章 人情和人性的回归 143
(一)人性主题的深化 144
难忘《人证》《阿西们的街》 144
人性美和人情美的复苏 150
(二)爱情啊,你姓什么?──《生死恋》 152
两国观众的不同反响 152
与《冬日恋歌》的异同 158
(三)宿命•弑父情结•历史记忆──《砂器》 161
人性主题的深度挖掘 161
被唤起的历史记忆 165
第五章 第四代、第五代导演与日本电影 171
(一)中国新浪潮电影的先驱者──第四代导演 174
(二)第五代导演和日本电影 180
(三)从银幕到现场──合拍片《一盘没有下完的棋》 185
一波三折的拍摄过程 185
《一盘没有下完的棋》和中日关系 187
有关电影化的思考 189
(四)改编自井上靖小说的中日合拍片 193
《天平之甍》的中国之旅 193
《敦煌》之梦 196
(五)电影交流的多样化 203
东洋洗印所(IMAGICA)与中国电影 203
电影剧作家的交流 204
第六章 高仓健和山口百惠的神话 207
(一)寻找男子汉──高仓健在中国 208
阳刚之美的化身 208
中国的高仓健们 212
(二) 明星与偶像──山口百惠的启示 215
山口百惠的两副面孔 215
山口百惠的复制与传播 218
明星制和偶像的概念 219
第七章 日本电影热的背后 221
(一)由喧嚣走向沉静 222
(二)“日本电影周”的举办与德间康快 227
(三)日本电影热的衰退 232
第八章 日本电影热的延续
——80 年代的日本电视剧 235
(一)《血疑》中的家庭形象 236
(二)《排球女将》与中国的体育振兴运动 241
(三)《阿信》与“阿信精神” 245
(四)首部中日合拍电视剧《望乡之星》拍摄纪实 252
长谷川照子其人 254
酝酿与策划 257
创作阵容 261
从协拍到合拍 262
中日双方不同的观剧感受 268
结 语 275
(一)“日剧”的流行与中国白领的出现 276
(二)日本动画片的人气 279
附 录 影片一览表 283
参考文献 307
后 记 3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