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献学
Douban
张舜徽
Sinossi
《中国文献学》是中国现代著名历史学家、文献学家张舜徽先生的一部经典著作,也是我国文献学领域的奠基性著作。该书全面、系统地论述了文献学的范围、任务、古代文献的流传、类别等重要问题,对版本、校勘、目录等有关整理文献的基本知识,也给以详细的说明,对于前人整理文献的具体工作和丰硕成果,历代校雠学家整理文献的辉煌业绩,都作了总结性的介绍,初步构建起了中国文献学这一学科的理论体系。
作者以几十年的积累,从浩如烟海的古籍与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中,反复斟酌挑选出最具代表性的内容,对文献学基础知识、古文献及文献学流变情况以及历史上的文献学重大成果等,进入这一领域所需掌握的方方面面的功夫,都作了提要钩玄式的讲解。实乃经验之谈、精要之语。深入而又浅出,且语言通俗,教授读来不觉浅,常人读来不觉深。
文献学作为一门现代学科,其体系是到张舜徽先生这里才真正建立起来。因此张先生的这部《中国文献学》,一个重要成就即“创立新体”,无论框架结构还是其文献学理论都富于原创性,书中所引的丰富资料,都是张先生从原始资料中挖掘出来的,而不是从其他文献学论著中转引。
contents
总序/张三夕
前言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文献学的范围和任务 001
第二节 记录古代文献的材料 005
第三节 记录古代文献的书籍 015
第四节 古代文献的散亡(上) 019
第五节 古代文献的散亡(下) 024
第二章 古代文献的基本情况
第一节 著作、编述、抄纂三者的区别 030
第二节 编述的体例 034
第三节 写作的模仿 037
第四节 写作的伪托 042
第五节 写作的类辑 047
第三章 整理古代文献的基础知识之一——版本
第一节 何谓版本?何时开始讲究版本? 053
第二节 雕版印书,当溯源于石经 058
第三节 雕版印书以前的古写本 062
第四节 刻本书的源流 067
第五节 宋、金、元、明刻本的不可尽据 072
第六节 精校本和精刊本的可贵 079
第四章 整理古代文献的基础知识之二——校勘
第一节 校勘的起源和任务 085
第二节 书籍校勘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092
第三节 校书的条件 102
第四节 校书的依据 110
第五节 校书的态度 118
第六节 清人的校书工作 125
第五章 整理古代文献的基础知识之三——目录
第一节 何谓目录? 132
第二节 书目的部类 138
第三节 书目的流别一 ——官簿 146
第四节 书目的流别二——史志 153
第五节 书目的流别三——私录 158
第六节 书目的流别四——其他 162
第六章 前人整理文献的具体工作
第一节 抄写 168
第二节 注解 173
第三节 翻译 180
第四节 考证 184
第五节 辨伪 191
第六节 辑佚 198
第七章 前人整理文献的丰硕成果
第一节 修通史 204
第二节 纂方志 210
第三节 绘地图 216
第四节 制图表 223
第五节 编字典 229
第六节 辑丛书 236
第八章 历代校雠学家整理文献的业绩
第一节 刘向、刘歆在整理文献方面的成就 243
第二节 郑玄在整理文献方面的成就 248
第三节 陆德明在整理文献方面的成就 254
第四节 郑樵在整理文献方面的成就 259
第五节 章学诚在整理文献方面的成就 268
第六节 纪昀在整理文献方面的成就 277
第九章 清代考证学家整理文献的业绩
第一节 语言文字方面的整理 286
第二节 经传方面的整理 290
第三节 史实方面的整理 294
第四节 周秦诸子方面的整理 300
第十章 近代学者整理文献最有贡献的人
第一节 张元济对整理文献的重大贡献 305
第二节 罗振玉对整理文献的重大贡献 321
第十一章 今后整理文献的重要工作
第一节 甄录古代遗文 342
第二节 改造二十四史 347
第三节 整理地方志书 351
第四节 融贯诸子百家 356
第十二章 整理文献的主要目的和重大任务
第一节 历史读物由纲鉴到教科书的转变 361
第二节 近代学者拟编“通史”的设想 364
第三节 今天编述《中华人民通史》的必要与可能 367
第四节 创立新的《中华人民通史》体例 3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