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教与理性

这本书讲述人的生死问题,最大的意义还是让我明白了宗教于人的意义。
严重的时刻
作者认为马礼逊虽有传道精神,但却想不明白,或者不愿意去想自己一生所为的意义,以传教来麻痹自己,以苦修来接近上帝。伯格理远离那个时代的战火与政治纷争,做到了谦逊、爱人、奉献,而非陷于政治泥淖,做出因渴望传教而带来的“恶”,他真正做到了传教士的本分,不问人种、文化,将基督精神传入黔西大地。后来在石门坎建立学校、医院,很多人受洗,也培养了大批人才,算是大功德。只是建国后,所有光辉伟业毁于一旦,作者想问不知长眠于彼地的伯格理作何感想,毕竟他们的努力与爱,末了留下来的不过是孤独、无奈,某种深痛,甚至绝望。
然而,在我看来,历史太宏大了,一个人能做的实在是有限,难道还能妄想改变历史吗?悲剧是因为没有选择,“爱”真的可以拯救一切吗?善意地把一个人带给上帝,那也是功德啊。有时候,贡献不问大小的。不过,我倒是很喜欢文末引用的里尔克那首诗,录于此处——
此刻有谁在世上某处哭, 无缘无故在世上哭, 在哭我。
此刻有谁夜间在某处笑, 无缘无故在夜间笑, 在笑我。
此刻有谁在世上某处走,. 无缘无故在世上走, 走向我。
此刻有谁在世上某处死, 无缘无故在世上死。 望着我。
人间草木太匆匆
这一组说的是苏曼殊和李叔同的人生。苏曼殊的人生是个彻头彻尾的悲剧。他生性敏感、家庭不幸、生逢乱世,这样的人本来就是要做诗人的。虽然他诗写得不好,可是把自己的人生过成了一首诗啊(此处的诗意生活是真正的诗意生活,并非李子柒那种穿着古风衣服做饭型的所谓的‘诗意’),他像培尔·金特一样做大旅行,轻率地出家,随意地过活,生性飘渺无所依归,写一篇可以用来当精神疾病分析教材的《断鸿零雁记》,他渴望爱,又不自主逃避,耽于想象,纠结、痛苦,最后黯然离世,到了也没有真正获得自由。李叔同是本书中作者唯一赞扬的人,少年得志,中年家境衰败,看破红尘,遁入空门,最后平淡安详地离去,获得最后的安宁。
读到此处,我才真正明白为什么李叔同要出家,以前总觉得他们是傻子,在家出家不是一样的思考,一样的修行吗?然而并不是。他们看到生命的缺憾而彻底舍弃,因为痛苦已经让人绝望。所以平淡地放弃一切世间之物——教职、财产、妻孥,由审美生活的境界跨入宗教境界,审美的人觉悟到虚空,贪恋生命,最终被虚空击毁,不够坚决勇敢,也不够绝望;而宗教的人已经走到了绝望的镜头,他们“虽存犹殁,向死而生”,自然不惧怕死亡,因为死亡是终点,未尝不是开头。
天堂的风暴
托尔斯泰是接受了现代启蒙的、充满了理性的文学巨人,生活优渥,家庭幸福,中年之后也开始思考死亡。他的理性让他不相信宗教,但是理性无法解决生死问题,于是他决定自己成为神,解决问题的方法是——爱上远方的、抽象的人民——而他们真正出现在面前时,又暴露出“思想的惊人的贫乏与极端含糊”了,他把“人民”当作自己的救世主,而真正站在人民面前时,他自己就成了神。但他自始至终无法割舍留恋的东西,害怕也只是停留在害怕层面,终极还是虚伪。即使他死前选择出走,不过是自娱自乐的行为艺术而已。马克思·韦伯喜欢托尔斯泰,也理解托尔斯泰的问题,但作为德国人,他选择了用理性去压制这个念头,压制本性中的浪漫与激情,这些最终转变为变态的政治热情。最后,他疾病缠身地死去,没有意义,也没有价值。
我想,我们这代人,或者,我们中国人,或多或少都面临着托尔斯泰的困惑。在我们的唯物世界里,既没有中医所说的“气”,也没有所谓的“上帝”,自从尼采说上帝已死之后,这个世界就不再有神了。保持理性就无法信服宗教;信服宗教,就无法保持理性。毕竟,这个世界从夸克到宇宙,都有物理理论可以解释,上帝的位置,又在哪里呢?然而,对于能思考的人来讲,人生、生命、死亡,必然需要解释,在科学的尽头,也没有答案。放弃了理性的人,可以在上帝的怀抱里得到安宁,而我们中的大多数人,最后都变成了托尔斯泰一样的怪胎,只知道皇帝没有穿衣服,却不知道衣服里面没有皇帝,或者说,不愿承认。我想,我终于明白了李修缘、牛顿为什么选择皈依宗教了。
昨天误入两个教堂,恰好都在做礼拜,我进去一坐下就被喊起来唱圣歌,周围都是虔诚而充满热情的脸,一曲完毕人们慷慨地予以他人祝福,那一刻,我是羡慕他们的。纵然历史上太多因为宗教纷争带来的恶,但他们也带来爱和平静,从另一个方面来说,这些争斗未尝不是考验。
剩水残山供一死
梁济是梁漱溟的父亲,清朝遗老,觉得到了民国大家人心浮躁,世风日下,希望以一死激起人们的道德情怀,当然,他没有做到。虽然他的死没有达到目的,但对自己来说未尝不是一个交代,我很喜欢他遗书的题目——《别竹辞花记》,非常眷念,非常温柔。王国维跟屈原差不多,被时代裹挟着前行,性格犹疑不能决断,所以最后唯有一死。
本书的陷阱
最开始我打开此书,作者开始讲马礼逊的故事,我十分担心落入心灵鸡汤的窠臼,还好事实上并没有。不过本书算是人物评传的形式,作者攫取了大量的史料,引用了丰富的文章,来论证自己的观点,并不算太客观,部分段落有牵强附会的嫌疑,对于不了解文中人物的读者而言,一切都有失偏颇,很容易附和作者的观点。所以,在阅读时应当保持充分的理性与客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