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之旅的启程

Zhou Yisu
Zhou Yisu @yisu
过程社会学 - 评论

书马上要与各位见面了。我一直在想要如何来向人介绍这本前后花了一年多翻译的书。本书的正式标签是「社会科学理论」,美国图书馆索引把它分类到:

  1. social sciences -- philosophy
  1. sociology -- philosophy
  1. change -- social aspects
  1. becoming (philosophy) -- social aspects
  1. ontology -- social aspects
  1. sociology -- moral and ethical aspects

看到这些关键词,读者们通常期待的是一本「理论书」。但别让关键词唬住了你。从最简单的意义上,这是一位非比寻常的社会学家(按照某位老师的说法,「南禅大师」?)对实实在在的社会生活进行的思考。我说的是社会生活,而不是「变量」「因果效应」「p值」,因为在这本书里你读不到此类词汇,作者借助的分析工具从文学理论到数理哲学,从历史哲学到计算机算法,但却不是广义线性模型的世界。你会读到的是关于个人职业生涯、职业间的竞争、人类情感、大学的生态;关于老去的社会含义、关于婚恋的社会结构、关于人类如何讲述自己一生的故事,等等。书中的例子眼花缭乱,对我们已经熟悉例子的新阐述让人耳目一新。我想AA打动读者的地方,就是这些讨论虽然借鉴了形式化或抽象的方法,但所有的着眼点都在于我们的真实行动和经验。他们都来自各种启发法(heuristics,参见AA的另一本书《Methods of Discovery》)。


Methods of Discovery9.3Andrew Abbott 安德鲁·阿伯特 / 2004 / W. W. Norton & Company
这是一本写过本科和硕士同学的入门书

当然专业读者也不会失望。这本书直接前作《攸关时间》(Time Matters,2001),继续作者理论化一个过程论世界的努力——在这个世界里一切都在变化,宏观结构和微观个体全都逃不出不断形成及被重制的终极宿命。但如果变化是永恒不变的属性,那如何解释稳定?持续性?解释实体?作者花了四十年的时候持续思考这些问题,形成一项项极富启发性的论点。从理论的角度,本书和《攸关时间》互相平行,(作者的另一本理论书《学科的混沌》[Chaos of Disciplines,2001]关注了一组与本作相对独立的问题)。对于理论脉络感兴趣的读者,请参考法国社会学家摩根·茹弗内为本书写的长篇评论:Jouvenet, M. (2016). Contexts and Temporalities in Andrew Abbott’s Processual Sociology, Annales (English ed.), 71(3), 361–392. 这是迄今对阿伯特的思想最系统的梳理。

虽然书中各章节成文的时间都已标注,但是本书的「成书」时间非常难以描述。书中最古老的例子——关于「职业」作为社会结构的形成——直接从1982年的博士论文中来。AA的博士论文是另一则有趣故事:从常规意义上说那是一篇「失败」的论文。论文的主题关于十九世纪末到二十世纪初的精神病院医生职业群体。导师认为他写得太杂,收不住,主题也不明确。作者在七十年代早期前后花了五年时间田野调查,为超过一千位精神病学家进行了职业画像,但最终论文并没有发表,因为其中的「弥林问题」(Meereenese knot,熟悉《冰与火之歌》的读者心领神会)无法解开——各种大小不同、速度不一的历史/社会力量如何一起行动?但沿着论文中所触及而无法解决的问题,是接下来四十年持之以恒的追问。1至于本书,其核心观点在上世纪九十年代末大体形成,可AA对于那本名为《The Social Process》的书稿不满意。他写了四百多页,但因为许多子问题无法找到清晰的答案而束之高阁。所以哪怕到今天,他还在继续完善过程理论(各位读者很快会发现,你们手头的这本依然是一本未完之作。但完成是什么意思呢?),我们可以期待早日读到Social Process 这本书。

尽管理论渊源颇复杂,可这不是一本脱胎于理论研究小团体内部的书,而是直接来自生活经验。对专业读者而言,自然可以把它作为一本社会学理论著作来读,每一个章节都直接与现有的社会理论传统对话,这毋须多言。对于大众读者而言,最有意思的社会科学家如何思考人类的现代生活。我们如何思考个体在历史进程中的位置(第一章),如何思考结果的概念,如人性(第二章)和人生(第六章);如何思考社会过程的概念,如进步或保守(第七章);如何思考不平等(第八章);以及如何思考我们自身的信念与从事职业之间的关系,如我们社会科学家从不解释自己的生活,我们活在其中,但却热衷于解释别人的生活(第九章)。所有这些都在我们的日常经验中。本书各章节可以跳序阅读,并不影响体验。

除了启迪,这也是一本很真诚的书(尤其是后记部分)。我曾在不同的场合对不同的听众引用过书中的内容。礼貌性的客套之外,我被批评过某些观点「不食肉糜」(比方说第六章,一旦跳脱了语境,就成为了心灵鸡汤;第八章更是政治化的靶子)。我从来就不善于争辩,所以我只是认为日常迷宫般的解码语境给交流造成了困境,希望更完整的语境能帮助我表达清楚。从另一方面,类似的困境遍布生活的方方面面,却奇怪地从当代社会科学研究中消失了——当然,我的同事会说,没有这些「多愁善感」,社会科学会更接近于科学,但我不同意。

本书的底色是实用主义道德观念(第九章及后记),我虽在研究生院就早早接触了杜威(每一位教育学院学生的必读),但直到翻译这本书之前,杜威的道德论点从未留下过任何深刻的印象。作者在此处的观点未必能够符合每一位读者的喜好,我由衷希望各位能够保持开放的心态,看看一名实用主义者会怎么看待这个问题?对于作者而言,个人承诺只能是在不断变化的社会生活中永远提醒自己不被僵化的习惯束缚;是去相信不管在如何看似庞大的社会结构下,行动的潜力永远存在。这是因为变化是这个马尔可夫式的世界里唯一恒定的事物,而内心的渴望引导着我们迈出不同步伐。希望能在路上遇见诸位。

在阿伯特那里,时间有一种奇怪的形状。他在2001年《学科的混沌》中把我们所从事的社会科学这项事业比作探索一座无尽的知识之城,在尾声他写到:

当我们谈到人格的时间性问题时,我们已经达到了一处合乎逻辑的休憩之所。在我进行了本书的论证之后,停下来休息似乎是个奇怪的结论。在社会科学的分形观中没有休憩之所,只有一座充满关于社会的知识的无尽之城,其实是用以梦想社会的事物之城。但要去往时间性和人格只能从这里绕道,从对面那条不起眼的小巷子里开始才能进入。越过城墙,我们可以听到嘈杂的公交车赶往回归广场和后现代公园的声音,经验丰富的导游正在向游客喊着这个或那个引文的日期;也许他们之间还在争论着智识的额枋是否应凸出一些,以及是否可以通过一些早期范式的后方通道,沿着老城墙到达微妙小巷。这座知识之城是一座喧嚣的城市:它的游客陷阱和博物馆,它的商店和咖啡馆,它的钱币兑换商把游客的各种才能变成了一枚枚心灵硬币。而本科生和游客们会用这枚硬币买些纪念品留给二十年后的自己和朋友们看,告诉他们这个或那个想法的景观,甚至可能是某位特定的导游,在自己隔着饮料杯微笑地着看着架子上半被遗忘的大学课本时,显得多么的神奇和重要。

但在这一刻,在被突如其来的斜阳照亮的院子里,让我们小憩。这里空空荡荡,只剩下留给自己的空间和几位先前来过的游客的痕迹。这个下午会有足够多的时间来思考人格和时间性。在这一刻,让我们静静地回忆起上午的风景。

一小憩就是十五年的时间,但完全不妨碍他在本书的第一与第二章里直接回到人格与人性的问题。这是一段蜿蜒的旅程,我很高兴带陪伴读者踏上一条与众不同的道路,《过程社会学》是第一本,TM和Chaos也在路上。借用AA的同事John Levi Martin形容他的那句[幽默的]话「Τοὺς πρώτους ἡμῶν ἐξέλυσε」(Martin,2011:xii)——他解放了我们中的第一批人2


Time Matters9.6Andrew Abbott / 2001 /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TM是PS的直接前作。
Chaos of Disciplines9.1Andrew Abbott / 2001 /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Chaos 相对独立,讨论了学术生态和知识系统。

  1. 对理论感兴趣的读者可能会想知道,阿伯特在80年代末开始通过「时间视界」(time horizon)的概念着手解决这一问题。但在实证方面的应用仍然是空白。各位历史社会学家可以关注。

  2. Martin的书是《The Explanation of Social Action》 (OU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