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评 where we belong
本片切入角度,视觉,立意及使用的拍摄手法都十分有趣,给了我很多启发。但缺点也相当明显,内容物让渡于形式(或者说是一种奇观),形式先行导致最终问题探讨浮于表面。
对于离婚问题,一直都有各种电影纪录片探讨这类问题。但从儿童视觉出发,仅表达儿童想法的角度,让大家了解在“离婚父母”中被忽略的部分,反而少有。导演在访谈中表示:她的主旨就是希望大家放更多关注在儿童的“想法”上。她还透露,在拍摄过程尽量避免介入到“父-母”双方的纠纷中,也不去探讨背后的故事,专注于让儿童进行自我的表达。
这种手法对观众而言不太友好,难以产生共情,尤其纪录片中大部分独白都只是在“抱怨和不解”。但我觉得这是一种现实的“映射”,模拟了一种儿童特有的困境:没办法了解大部分实情下,父母就离婚了;甚至一夜之间关系就撕裂开,容不得儿童有任何的喘息空间。儿童作为主要受害者,他接收的信息是这段复杂关系里缺失最多的,无论是有意无意。而观众的处境其实和儿童差不了多少。所以某种程度上,突出了倾听儿童表达的重要性。
缺点就在于,在这个难以共情的角度下,导演为了试图让观众产生共情,使用升格、空镜、氛围音乐和人物脸部大特写(还伴随着红蓝灯光频闪,像警车的光)。这些处理为了营造一种沉闷的,萧肃的氛围。看得出是为了让大家多点沉浸在儿童的无奈和彷徨中。但实际上,冗长的独白、缓慢的节奏和小情节设计,在这里除了低效的叙事效率外,并无他用。而导演的主观表达(镜头设计和音乐)几乎没有信息量,导致这个缓慢的节奏只会带走观众,而不是吸引。
简单而言,内容不够,形式来凑。明明30分钟可以讲完的事情,一定要拖得很长。这种难以共情的叙事角度,不如用节奏紧凑强而有力的方式去呈现,更能调动大家情绪。当然,这种叙事哲学的问题,孰优孰劣就交给时间去评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