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阴带我们回到童年的鹿港

kira1010
kira1010 @kira1010
之乎者也 - 评论

台湾流行音乐百佳专辑(1975-1993)No.1

在没什么特点的专辑封面上,一个颜值并不在线的冷峻男子,在那个年代掀起了一场巨震,后来成为华语乐坛教父级的人物。这张专辑传唱度太高了,一首歌都没听过的华人(或许应该剔除00后?)应该极少吧。


《鹿港小镇》

台北不是我想像的黄金天堂 都市里没有当初我的梦想

台北不是我的家 我的家乡没有霓虹灯

鹿港的街道鹿港的渔村 妈祖庙里烧香的人们

台北不是我的家 我的家乡没有霓虹灯

鹿港的清晨鹿港的黄昏 徘徊在文明里的人们

听说他们挖走了家乡的红砖砌上了水泥墙

家乡的人们得到他们想要的却又失去他们拥有的

据说罗大佑当年写出这首歌的时候并未去过鹿港小镇,这首歌却让鹿港迅速成为了千万人的精神故乡,这就是音乐的力量。后来的滚石30周年演唱会小巨蛋舞台上,伍佰、五月天、张震岳重新演绎的版本也给我留下很深的印象。


《恋曲1980》

你曾经对我说 你永远爱着我

爱情这东西我明白 但永远是什么

姑娘你别哭泣 我俩还在一起

今天的欢乐 将是明天永恒的回忆

这个开头,不能经典更多。爱情这东西我明白,但永远是什么。对啊,永远是什么?

你不属于我 我也不拥有你

姑娘世上没有人有占有的权利

或许我们分手 就这么不回头

至少不用编织一些美丽的藉口

啦啦啦啦啦啦 啦啦啦啦啦啦

亲爱的或许明天我们要分离

啦啦啦啦啦啦 啦啦啦啦啦啦

亲爱的莫再说你我永远不分离

啦啦啦啦啦啦 啦啦啦啦啦啦

亲爱的莫再说你我明天要分离

啦啦啦啦啦啦 啦啦啦啦啦啦

亲爱的莫再说你我永远不分离

对爱情的描写这样“现实”,至今也少有作品能够如此。能走到永远的感情才有几例,绝大多数都要迈向分离。存在过,即是美好。


《童年》

词略,贴的话得贴全部。全篇如诗一样的歌词,听后让人舒爽度极高。

那还是在2000年初一的音乐课上,常规教学任务已完成,音乐老师把《童年》的歌词抄在黑板上,教我们唱了这首歌,虽然只有半堂课的时间,但动人的旋律、优美的歌词在我心中扎根发芽,这世上竟然还有这么美的歌!当时既不知流行乐(哎,从小被hong歌毒害的可怜孩子),更不识罗大佑,《童年》算是我接触流行乐的启蒙之一吧。


《错误》《乡愁四韵》

词略。《童年》词如诗,这两首就是诗。相比偏婉约的《错误》,我更喜欢《乡愁四韵》。一瓢长江水,一张海棠红,一片雪花白,一朵腊梅香,意境简直不能更美。


《之乎者也》

眼睛睁一只 嘴巴呼一呼

耳朵遮一遮 皆大欢喜也

这段据说因为原版未过审才改成现在这样,原版为“歌曲审查之,通不通过乎,歌曲通过者,翻版盗印也”。

大家都知之 大家都在乎

袖手旁观者 你我是也

这首歌可以有多种解读,为避免文章消失,在此不展开了。


《将进酒》

潮来潮去 日落日出

黄河也变成了一条陌生的流水

江山如画 时光流转

秦时的明月汉时关

双手拥抱是一片国土的沉默

少年的我迷惑

摊开地图 飞出了一条龙

故国回首明月中

对于多数台湾人,黄河确实只是陌生的水。摊开地图,飞出了一条龙,闭眼听的时候,真的感觉像有龙飞出。

青春不再 往日情怀

我未曾珍惜的我不再拥有

亲爱的朋友 你的心事重重

何处是往日的笑容

莫再提起那人世间的是非

今宵有酒今宵醉

莫再提人间是非,今朝有酒今朝醉。这首歌简直让罗大佑和李白的形象高度重合。


《光阴的故事》

发黄的相片古老的信以及褪色的圣诞卡

年轻时为你写的歌恐怕你早已忘了吧

过去的誓言就像那课本里缤纷的书签

刻画着多少美丽的诗可是终究是一阵烟

遥远的路程昨日的梦以及远去的笑声

再次的见面我们又历经了多少的路程

不再是旧日熟悉的我有着旧日狂热的梦

也不是旧日熟悉的你有着依然的笑容

流水它带走光阴的故事改变了我们

就在那多愁善感而初次回忆的青春

又一首经典的轻快民谣,脍炙人口。


《摇篮曲》《蒲公英》

相比而言存在感不强,略过。


附《台湾流行音乐200最佳专辑1975-2005》推荐词:

1981年,一个带着音乐demo带的年轻人,在四处碰壁后,找到刚成立的滚石。隔年,这个年轻人出版了首张个人专辑,随即酿成风暴。唱片文案中一个黑衣墨镜的馨发男子侷傲地宣告:“这里没有不痛不痒的歌,假如不喜欢的话,请回到他们的歌声里,因为这中间没有妥协。”——他,就是罗大佑。

其时的音乐环境十分恶劣,1970年代的民歌运动已走入末期,成为风花雪月无病呻吟的代名词;戒严体制肆无忌惮地摧残创作自由,每一首歌曲都要经过检查才能发表。此外,知识分子及学院内的青年也不再有兴趣听国语歌曲,转而在西洋的摇滚乐或是古典乐中找寻感动。罗大佑可以说扭转了当时许多人对“国语歌曲”的既定印象,并在社会中引起了空前的注意和讨论,也影响了之后台湾流行音乐的发展。

《之乎者也》一年内销出了十四万张,在当时是个惊人的数字;许多过去不听国语歌曲的人,或激赏或狐疑,都开始聆听他的音乐。这张专辑也遭受到很多打击:歌曲送审时被新闻局刁难,好几首歌无法在电台播放;保守人士更指责他思想偏激、误导青年。罗大佑则以强硬的姿态回应打击,在文案中直指思想检查机构是“坐在角落一边摔玩具一边啼哭的小孩子”。他也拒上低俗的综艺节目打歌,对挖人隐私的媒体更是深恶痛绝、毫不妥协。这种强烈的个性使罗大佑本人的形象有时甚至凌驾于作品之上,成为当时新一代的青年偶像。

专辑当年最引人注目的就是批判性的歌词。标题曲《之乎者也》用轻快的雷鬼节奏和文白夹杂的读谐语调,讽刺僵化的教育机构、风花雪月的流行歌曲和乡愿冷漠的社会;风格截然不同的《鹿港小镇》,则以沉郁的摇滚曲式表达出身处台北的失落感和对故乡的怀念。

而专辑中对“爱情”也有大相径庭的处理方式。《恋曲一九八O》中既没有天长地久,也没有海枯石烂,反而明白地说“你不属于我/我也不拥有你”,诚实得几近“残酷”。此外,《童年》

鲜活可爱地表现出那一代人幼年时的欢乐时光和期待,《光阴的故事》以行云流水的编曲,把凭吊过往青春的歌曲渲染得动人无比;《将进酒》则深刻地唱出了年少时对家国、爱情那份刻骨铭心的矛盾之情。值得一提的是,写《童年》时罗大佑开始致力于歌词的口语化,《童年》因而成为他歌词创作上的分水岭。

崔健曾在比较自己和罗大佑的不同之处时指出,罗大佑长于用曲去配合词的发展,从专辑中两首将著名新诗谱曲演唱的作品中,就可看出他的功力。《错误》的编曲尤其特殊,在抒情曲中插入摇滚段落的尝试,后来在他第二张专辑的《稻草人》一曲中,又有进一步的发展总体来说,罗大佑充分掌握了流行音乐中最重要的一个部分,也就是“生活的真实样貌”,而且不论批判或者抒情,他的歌背后都有浓厚的感情基础。这样的词配上他率直、流畅、听过一次就难以忘怀的旋律,再加上他在“词曲咬合”上的努力以及在整体音乐质感上的锐意经营,《之乎者也》的出现,让当时所有人看到了台湾流行音乐继续往前发展的可能性。

秀异的作品再配合整体企划的成功(该专辑当年首度以召开记者会、发新闻稿的方式,主动介绍这张富争议性的专辑;这也成为日后唱片宣传必采的模式),进射出难以想象的影响力。这些元素凝聚到下一张专辑—《未来的主人翁》,风格更完整,音乐更丰富,词意也更加深沉,终于酿就了整个1980年代青年人无可替取的共同记忆。(郑力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