始终前进的鲍勃·迪伦(花痴慎入)

刚粉上迪伦的时候太上头,写了一篇兼具花痴肉麻之能事的听后感哈哈哈。两年过去,迪伦将要发新专,也重新审视一下黑历史~~修定!

先解释一下,《Tempest》(暴风雨)是美国创作歌手Bob Dylan(鲍勃·迪伦)于2012年9月10日发行的第35张录音室专辑,这也是他至今为止的最后一张原创专辑。

——2020年5月8日,迪伦预告了他的新专《Rough and Rowdy Ways》,将于6月19日发售!激动,老爷子始终步履不停。

我的豆瓣短评感想是:

迪伦是神。整张专全然是天道不仁的高度,所有歌曲,词句、节奏、旋律乃至吐字共同编织着一个独特而迷离的意象,缠绕在听觉与思维上,蔓延出独一无二的世界。具体见长评。 天地对万物没有爱恨,一视同仁。迪伦这张专辑给我的感受,也是这样纯然无情、平等、混沌的。

对这张专的整体评价(吹捧)还有如下内容(“[]”内数字是写评论的时间):

[22:30] 每一首歌都值得单独乐评。听到第四首,连按红心四首。说独一无二的世界,真是因为每首歌都活在独有的故事里。

如果一首首连着听,感觉好像猴子进了玉米地,一路掰着一路丢,走到半路舍不得,又想回头捡,又拿着手头的丢不下,又想继续掰新鲜的。

[23:00] 之前看到人说深夜看完好片没有打车,在寒风中徒步走了四十多公里回家,因为唯这样才能消化那种震撼。我目前这张专进度[4/10],也不得不暂停下来消化。

人类为什么值得在三五分钟里获得一个宇宙?阅读一本书需要4小时,观赏一部电影需要2小时。涤纶只需要三五分钟。

下面是按专辑顺序,对每首歌的评论,说是乐评,其实只是感想。(这是回顾黑历史最大的感想。——2020.5.8)

口语式的表达就不改了,节省工作量。大家可以直接点击歌名听歌。

1.《Duquesne Whistle》

[22:00]咬牙切齿的烟嗓真是……可爱哈哈哈

[1:34]开头轻快的乡间小调,结果突然一个皮条客兼赌徒跳出来,嘴上说着心爱的女人“吹口哨”,听着怎么听怎么像开黄腔,“天都吹裂了”怕不是吹的脑子23333

2.《Soon After Midnight》

[22:06]第一个“It's soon midnight”被撩到了~~

[1:36]嗓子特坏,“演”的也是一个人面兽心的花花公子哈哈哈哈哈哈哈

3.《Narrow Way》

[2:06]

第一遍听《Narrow Way》的时候其实没听懂,只是被歌词间忽而发疯跑到荒漠忽而咒骂对方的种种情绪而影响。

重听,细看歌词,突然发现了!!!!这首歌可能是《Like a rolling stone》的反转版本。

《Like a rolling stone》以客观叙述者的身份,描述了一个出身高雅阶级的姑娘最终流落街头,与一个流浪汉在一起的故事。实质的精神内核,以我理解是号召离开虚伪的上层,过落魄却真实的生活。

《Narrow Way》是以第一人称叙述的心理活动,丰富混乱,仔细分析下来,反复重复的核心歌词很像是《Like a rolling stone》里那位流浪汉会说的话:“如果我不能高攀于你,总有一天你得屈尊于我。”

除了这个证据外,歌词里还有阶级分裂的暗示:“为什么我们两人的分配不均?”

以及“这是条漫长的道路,这是条漫长又狭窄的道路”,似乎也像是滚石之路。

显然,这位《Narrow Way》的叙述者,言语间既疯狂,又怨愤,却又并没流露图谋不轨的坏心,因为首句是“我要横穿荒漠,直到我心智正常”!人性复杂啊……

对比《Like a rolling stone》的客观叙述和理想化的世界模型,这个世界显然是更混沌多面的。

4.《Long and Wasted Years》

[2:16]

涤纶也许不是一个演员,但是在这首歌里他确实活生生演出了一个变态、暴力、疯狂、致命、控制欲极强的情人……奥斯卡,安排。

听歌就脑补了很多黑色犯罪电影故事,最具象化的想象是《杀手乔》的“HE”版本:变态杀手看上了未成年小姑娘,杀了人家全家,还诱骗小姑娘爱上他跟他走,多年之后姑娘想脱离杀手却不能,被囚禁在杀手监视下,即使说梦话都会遭到残忍折磨。

杀手的苦恼内心活动就是这首歌2333

5.《Pay in Blood》

[2:18]

涤纶role play again:

“我会用一副你挣脱不了的锁链把你铐上,大腿胳膊躯干和骨头统统锁住”

6.《Scarlet Town》

[23:20]

之前听过《Scarlet Town》,似乎是top 10 盘点过来的,爱旋律…

《Scarlet Town》是利剑、童谣、神话,是宙斯掷下长矛,穹窿破开一道狭长暗红的裂隙,罪恶欲望与生存同等正当,这景象奇异流传千年,直到赤脚的诗人在狂乱中拍掌转着圈歌唱。

反复听了三五遍,太令人恍惚了。

早期是荒凉镇(《Desolation Row》),如今是猩红镇,荒凉镇所有人是无意义的疯狂和徒劳无功,猩红镇则刻画了一个罪恶国度,可在最疯狂混乱的地方,一切却同时既堕落又纯洁。近似《天生杀人狂》的暗黑创作。

7.《EarlyRomanKings》

[3:04]

写这张专感想的顺序是从6开始,8、9都很有感触,10很怀旧,于是索性又回到1开始写1-5,其中并没有太多感触的7就被拉下了……汗,确实是整张里和《Pay in Blood》一起,唯二的没有疯狂喜爱的歌。

其实还不错的水准啦。主要是没听懂典故,旋律不太悦耳。

8.《Tin Angel》

[0:00] 《Tin Angel》令我想起鲁迅的《铸剑》,故事里描述一位复仇的少年,一位他者,和暴躁的王最终厮杀成三具头颅。故事里有政治讽喻,不过令人念念不忘的是奇诡生寒的情节,字句寒寂简省。比如自砍头颅,递交另一人:“眉间尺便举手向肩头抽取青色的剑,顺手从后项窝向前一削,头颅坠在地面的青苔上,一面将剑交给黑色人。”

《Tin Angel》有同样的气息。文字(中文翻译的干扰真是要命)上的,情节上的,借用“Dylan幻想出了一段发生在宅邸、部落、十字手剑、枪、电线共存的世界”这句,十足如《铸剑》那种奇异的幻想时空。

听到这里确实不得不佩服71岁的涤纶老师,对自身嗓音情感溢出的充分控制。如同演员念白台词那样,以情绪渲染出歌曲应具有的氛围。

9.《Tempest》

[0:26]

《Tempest》是改编泰坦尼克号故事的歌……但是听起来却并不是那个浪漫化的故事。而是基督教神话中洪水到来之前的末日景象的浓缩。是一个四散奔逃、渐渐崩解的旧世界,再也无法到达曾经梦想的黄金彼岸,好人坏人穷人富人,希望绝望自救牺牲,在绝对的规则下都走向最终的结局。

说是流行音乐版的《Death and Transfiguration》可能过誉,个人感想。

在整张充满各色咒骂、恐吓、杀戮等等黑暗情绪的专辑里,这首同名歌反而是从容、平静、公正的,确实是大道不仁。

10.《Roll on John》

[1:12] 《Roll on John》是纪念列侬的歌!曾经的好友,相差只有1岁的同龄人。唉。 这首我和经典摇滚指南的感想完全一致: “……一如既往坏脾气的Dylan,决定用人物肖像般的Roll On John,这么一首反常甚至稍微有些老套的献给John Lennon的颂歌收尾。这也是专辑中极少数错误决定里的一个。不过至少,一个人可以在死去后如此明亮地闪耀,这样的信息也许给那数千名在专辑浸满血的律动里被杀害的灵魂们,带来一些慰藉。”

以上是全部内容了,彩蛋:

[1:06]意外发现封面这个女性雕像的角度非常《双峰》。

[4:02]补充,显然《Tempest》是完整的暗黑寓言,从悠然的乡村起笔,在历经各类罪犯自诉后,于猩红镇达到高潮,最终在无情的洪水中走到世界的终结。太美了,迪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