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访门罗书店前的最佳阅读

我平常读非小说都很慢,这一本却看得飞快。除了我本身就很喜欢门罗之外,这本书的的结构和写法也很便于理解,即使不太了解门罗的读者也可以慢慢被带入她的世界。
这本书一共有六个章节,每个章节又分成了三部分。前五个章节按照时间顺序,分别介绍了门罗的童年和青春期、大学时期和BC时期、返回安大略的时期、走向世界文坛的时期以及最终获得诺奖的时期。在这五章里,作者除了介绍门罗的个人生活外,也会挑选一篇她在那一阶段写下的作品,节选部分原文并进行文学评论和分析。我个人的方式是在阅读每一章前先把那一章所选的作品完整地读一篇,然后再去读分析,但即使不熟悉门罗的作品,直接阅读本书也没问题,仍然可以领略到她语言的魅力。最后一章以三个标签总结了门罗:短篇小说家、加拿大作家和女性作家。这三个标签其实在整本书里都反复出现,只是在最后一部分作为总结再次被强调了。作者是国内为数不多专职研究门罗的学者,还曾写过不少关于门罗的论文,因此这本书的结构也像论文,工整明晰。
虽然这本书算是一本学术著作,其中有一些甚至还曾是作者发表的学术论文,但实际上语言都很简洁易懂,读起来并不费力,在第五章介绍小说《脸》的复杂结构的时候,作者还加入了配图,使人一目了然。书里引用了很多别的研究门罗的论文、门罗的传记以及研究加拿大文学的学术著作,很适合有兴趣的朋友深挖下去(如果可以的话,我很想这样做,希望可以找得到资源)。
我在阅读本书的过程中意识到,虽然自己读了很多篇门罗的小说,但因为自己并没有做很多research,对她的生平和她所长大的年代都不了解,所以不太把她和当时的加拿大联系起来,反而主要是把她看成一个女性作家,关注她作品中的女性主义色彩。但这本书给了我更多看待门罗的角度。比如,我会开始从她的小说里注意到加拿大欧洲移民后代的生活,我发现他们也对他们的故土怀有复杂的情结,他们的移民内部也有“鄙视链”,英格兰后裔瞧不起苏格兰或爱尔兰后裔等等。我也开始把门罗和加拿大文学和出版业联系起来了。这本书里提到,70年代的时候,门罗重返家乡安大略进行创作,而那时恰逢加拿大民族主义运动高峰期,加拿大人希望有自己的文学,而不仅仅是接受美国文学,那时候也是加拿大作家职业化的转变期,热衷于书写家乡的门罗恰巧符合这个趋势,逐渐成为加拿大作家的代表 。这正好让我想起,之前上课学出版的时候学到,加拿大的出版业也受到当时的民族主义影响,大概是在那个时候发展起来的,而后来我去实习的加拿大出版公司也以门罗的名字命名了他们的一间大会议室。
除了这些之外,书里还有其他很有趣的地方,比如书里有写到阿特伍德和门罗的友情,也对比了两人成长背景、家庭环境和写作上的差异。书里还有讨论到英语文学界对短篇小说的偏见,比如认为写短篇的作家比不上写长篇的,短篇小说销量不佳等等,这些我之前并没想到,不知道是不是中文世界和英文世界的差异?中文的话,从小看鲁迅的短篇长大,似乎并没有太多批评的声音是针对鲁迅只写短篇这一点?
对这本书只有一点小小的批判,就是作者认为门罗是非常能代表加拿大文学的作家,这个我同意,但实际上我更希望作者(以及其他文学评论家)可以更明确地点出门罗的代表性也是有局限的,她代表的是依然是北美主流的白人/欧洲移民文学,即使她写的是白人底层生活。门罗的作品中较少出现其他族裔的人物,而我认为这也是对她当时生活状况的真实反映,出生于30年代的加拿大小镇上,她的生活环境中可能的确没有多少其他少数族裔,我是不觉得她非要去写她没接触过的文化和人群才好,只是希望做文学评论的时候可以指出这一点。
最后想说的就是,创作本书的过程也很让人感动。门罗在得诺奖之前是非常冷门的作家,而本书作家周怡可以心无旁骛地多年来潜心研究门罗,这一点让我非常敬佩,因此读到后记的时候也被她感动得流泪了。后记里提到她在写作本书过程中收获了很多无私的帮助,和同样研究门罗的其他加拿大学者建立了友谊,她甚至还来加拿大拜访了他们,而现在这本书飘洋过海又从中国运来了加拿大,到了我的手里,让我获益匪浅。现在写下这篇书评的我刚好明天要去探访门罗书店,这可真是一件奇妙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