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生活还是活着和被曲解了的意思
李梅火攻东京 战争的收益与代价
粮食安全大于天
虽然,不是很清楚 但这妥妥的王子落难记
什么都没有 穿衣住行都是别人帮忙
可能有点社会达尔文了吧 一开始拿衣服交换 没了就偷就抢希望别人觉得你可怜 给你 这种想法怎么说呢 我觉得不好
这种价值观不对也不好 虽然很解气 但是帮助应该是相互的啊
感觉是可以要战争 但是不要战败
当然可能是我理解失误
毕竟在虚拟中寻找现实是很愚蠢的行为
转两个自己看到的b站评论 up主内容删减了一部分,这个小男孩说真的不算无辜。 有米的时候阿姨给五人盛的都是米,吃了几天后那个阿姨给三人盛的才都是米汤,因为丈夫和女儿都工作才盛的米饭。阿姨叫男主去工作男主不肯还分开了伙食,空袭来了男主抱着妹妹跑的飞快没有喊阿姨一起(我不记得男主跑的时候是不是在屋里),阿姨抱怨他不做事跑得这么快干脆住在防空洞里他就住过去了,他走的时候阿姨还留了他们他没同意。有一个大爷比较同情他们偶尔会给他们一些帮助,后来大爷说他不能一直这样帮助男主希望男主回阿姨家,男主也没同意。一直到妹妹死前,男主银行卡里都是有钱的,但他不取出来用也没有选择去工作,靠偷窃为生。 打这么多字,是希望告诉某些观众,导演拍这个片子绝不是希望观众同情这个男主。 男主是日本军官的孩子过着优厚的生活(他母亲的和服可以卖出高价而他偷来的和服被收购人当成垃圾),和妹妹肚子生活时靠空袭时偷窃为生甚至因为空袭的来临而放声大笑,期间一直等待着军官父亲归来给他们重新带来优厚的生活,终于在战败父亲归来无望后郁郁而死。 男主一直都吃着战争红利,也期望着父亲带着战争红利归来,因此不工作也取出钱生活,等待着父亲归来。在男主的抚养下,妹妹虽然开始过得还可以但却日渐消瘦营养不良最终死去,这个过程足以看出导演对这个角色不支持的态度。 很希望告诉部分观影者,不要因为觉得什么看着可怜就觉得他们不是侵略者了。因为可怜就觉得侵略者情有可原,觉得他们这也无辜那也无辜,甚至因为同胞还记得他们是侵略者被骂为假爱国的傻子,未免太过幼稚更让人心寒。 最后问问大家,如果不是侥幸熬赢了二战,还轮的上这些中国人去可怜日本人吗?
电影就是讲述哥哥和妹妹走向死神前短暂而温馨的故事。 哀其不幸,怒其不争。 电影相当好,存在质疑和争议本身就是一部好作品。
1,故事一开始就是一张麻木的脸,我死了。 2,敌军来袭妈妈从容自如的吩咐,也许是有上层人士的骄傲,不允许慌张,结局是丢了性命,这很荒唐。 3,哥哥背着妹妹去防空洞,有位邻居阿姨帮忙照顾妹妹,把妈妈的遗物戒指给哥哥,并且去把兄妹俩人的面包领过来,但是哥哥感觉十分理所当然,并未有特别感谢的意思,当然,口头上还是有一句谢谢的。 4,哥哥妹妹寄居在阿姨家,表姐都知道给妹妹买一双新鞋(鞋子掉了)哥哥却没有去操心,也没有一句谢谢。 5,阿姨问他为什么还不去上学(关心),他只知道反复强调“学校被炸了,没法去读书”表情一脸木然,而作为一个男人如果未来要养活自己和妹妹,未来回报阿姨,怎么能不去想办法读书,阿姨当然也或多或少认为他不上进。 6,把家里面的物品全部挖出来给阿姨,说明他实诚,没有什么城府。阿姨很惊讶他们家的东西居然这么好,说明平时少有来往,军官家也没有在意过这些亲戚。 7,在家里不帮阿姨干活,阿姨半夜还帮他们洗碗,由此可见,也许他们的衣服也是阿姨洗的,哥哥没有做些力所能及家务的意思就算了,连自己两兄妹的事情也要阿姨操心。 8,阿姨要和两兄妹分开吃,伯父和姐姐并不是很赞同,说明只要哥哥认个错,还是有转机的,有骨气,没能力。 9,阿姨嘴巴碎,说些不好听的话,哥哥自尊心爆棚,领着妹妹就走人了,没有想过接下来要如何生活,感觉阿姨其实并没有真正想赶他们走的意思,从阿姨让哥哥去工作可以看出来,对哥哥冷嘲热讽也是因为哥哥不愿意工作。 10,不会照顾妹妹却用尽全力照顾妹妹的哥哥,第一天两兄妹吃得很好很开心,接下来的日子却难熬,他们所吃的东西连阿姨家的都不如。
细节还有太多太多,导演表达的不过是一些养尊处优的年轻人,自以为是,敏感又脆弱,以为靠自己一腔热血就能立足于社会,却不明白生活的本质是什么。
浮现在我眼前的一直是哥哥那张麻木又脆弱的脸。他不懂生活,不懂人情世故,横冲直撞的葬送了自己和妹妹两条年轻的生命。
我理解一些年轻人把脸面看得很重要,这无可厚非,但是,人无礼无以立也,何况责任(养大小妹妹)比自尊心重要。
看完之后还是辗转反侧啊
找了一圈知乎,还是这个回答最让我心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