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产的天才,比特时代的象征

冯·诺伊曼的早逝实在是太让人难过了,这份命题极具意义的讲稿,也随着他的辞世未能完成……难以想象,如果他能多生活几十年,会产生多少惊世绝伦的想法,改变我们生活的世界……


整本书分为三个部分:丛书编者和相关领域学者的导读、冯·诺伊曼讲稿的正文、关于他生平和毕生成果介绍的附录部分。

讲稿的内容对于我这种完全的门外汉来说,主要的阅读困难可能就是有个别专有名词不太确定是什么意思,但整体的逻辑仔细读还是能够理解的。前半篇能获取关于计算机的建构常识,后半篇关于计算机和人脑之异同的重头戏更是精彩。(这里的比较,探讨的是例如人脑中的神经元们如何互相传递信号,又可能是以怎样的工作方式实现比计算机复杂得多的运算的,等等。)

《计算机与人脑》正文部分的笔记:

计算机最初被发明的动力,是用来进行高速的数学运算(比如计算弹道)。

早期的模拟计算机,它用以代表数字的是物理量,而非我们今天熟悉的数字计算机用的是电信号。模拟计算机利用转盘刻度、电流大小这样实实在在的物理量,连接在一起形成自动的运算,力图解决特定的数学问题,这实在是非常有创造性和智慧的设计;而数字计算机所依靠的复杂的逻辑规则设计,更令人惊叹。

在计算机和人脑的比较章节,冯·诺伊曼通过速度、体积大小、能量消耗三个方面,通俗易懂地展示了天然元件(神经元)和自动机器的高下。

在体积比较部分有一个很有趣的细节,就是当比较神经元和真空管、晶体管的线性尺寸时得出的比例,和比较它们分别“装配”起来作为一团体积时的体积比,刚好是立方的关系。这种吻合仿佛印证了二者之间足以值得被研究的相似性,并且潜力无穷。

关于人类神经系统“记忆元件”的猜测也非常有趣……(这里的记忆,是相对于计算机的“记忆元件”的那个角色,而不是我们口头表述的“记忆”、“回忆”那个意思)

我没能很好理解的一个概念是“短码”,虽然这个概念特别重要,但是只能囫囵地看过去了……

诺伊曼在讲稿最后一章提出,“当我们讲到数学时,我们是讨论一种第二语言,它是建筑在中央神经系统所真正使用的第一语言的基础之上的。因此,对评价中央神经系统真正使用什么样的数学语言或逻辑语言的观点来说,我们的数学的外在形式,并不是完全相当的。”

用外在的第二语言,试图破解第一语言的秘密,并把成果应用到我们的物质世界,这是多么具有挑战的、勇猛的壮举啊。


附录部分的笔记:

其实作为科普读物,导读部分,以及附录的冯·诺伊曼评传都还挺有趣的。生活中的冯·诺伊曼,乐于社交并被朋友喜爱,第一时间与同行分享自己的研究成果,曾为奥本海默辩护。评传里关于他具体研究内容的罗列,我基本处在“每个字都认识,大名鼎鼎的公式和数学领域听说过,但几乎不可能理解那到底是什么”的状态,于是也就乐得清闲,沉醉在冯·诺伊曼怎么能涉猎如此广博,如此高产,毕生都挥洒着天才的迷妹心情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