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何資產都有貶值的風險,只有人才有可能不斷升值

Amo Wu
Amo Wu @amowu
我值多少錢? - 评论

人的生命是無價的,人的價值也不能簡單地用金錢來衡量。但不可否認的是,只要我們步入勞動力市場,就會受到「市場規律」這只無形的手的支配,我們作為勞動力的價值也經常要用金錢來客觀標示。

企業現在的價值 PV = 企業所能創造的未來現金流量的平均值 CF ÷ 折現率 R

現金流量是指,企業的現金流入減去現金流出後,剩下的現金數額,可以看作是企業的利潤。折現率衡量的是貨幣的時間價值,有了折現率,我們才能把未來的現金流折算到當下,得出它在當下的價值。

決定一家企業現在的價值的,並不是它現有的資產數量,而是它將來能夠創造的現金流量。而這個道理,在個人身上也同樣適用:決定一個人當前職場價值的,不是他現在擁有什麼,而是他將來能夠創造什麼。

如果想讓現值盡可能地大,我們的面前其實就是兩條路:一是增大分子,二是減小分母。

增大分子,就是提升自己未來的現金流量。這裡有兩個關鍵詞,一是現金流量,二是未來。

增大自己的現金流量

我們為公司帶來的現金流。計算方法是,用現金流入減去現金流出,也就是,你為公司創造的收入,減去公司在你身上花費的成本。而工資,就是包括在這個成本裡面的。

如果一個人拿到了跟自己的能力不匹配的高工資,短期看可能是賺了,但是在長期視角下,其實是一種很危險的處境。

職場中最安全的生存之道就是,讓你的實力配得上你拿到的工資。

你可能會想:難道我工作就是為了給公司創收嗎?怎麼好像有種被利用的感覺?

不是只有公司能利用自己的員工,員工也可以利用公司。 把公司想象成一個巨大的玩具箱。在這個玩具箱里,裝著前輩們長久以來做好的玩具——技術、手藝、設備、人脈、平台影響力,等等,我們職業發展需要的幾乎所有東西都在這裡面。想以個人之力把這些東西全部湊齊基本是不可能的,但我們進入公司之後,就可以盡情地使用這些珍貴的玩具,用公司的資源促進自己的成長。這樣,就能把你跟公司的關係,變成一種雙贏關係。

培養「賣方思維」

其實,「顧客導向」是指,把跟自己工作有關的所有人都看作自己的顧客。不僅包括購買商品的客人,也有公司上下游的合作夥伴,還有一起工作的同事、上司、下屬等。比如,財務、行政、技術這些部門。

那些以顧客為導向的人,才更容易發光。比如,如果一個負責內部系統的技術人員,主動去發現、完善了某個重要的技術細節,縮短了員工的工作時間,或者削減了費用,那省下的這筆成本就會編入他為公司創造的現金流量中。

「賣方思維」給我們帶來的益處,這種益處是不受限於具體的行業或崗位的。

學會俯瞰公司的整體業務地圖。

我們平時常見的這些崗位,基本都可以根據工作內容,被分進兩種類別。一類是創造收入,另一類是節約成本,瞭解這一點,能賦予我們更強的工作意義感和方向感。

明確自己的職能定位之後,還要把握好本公司的「價值鏈」,也就是要知道本公司的商品或服務是經過了哪些步驟,最終到達顧客手中的。這能幫助我們更準確地評估自己的賺錢能力。

一個公司裡的銷售部門可能在當年創造出了極高的利潤,但這成績並不100%只屬於銷售人員;因為這極高的利潤是許多人共同努力的結果,包括以低價購買原料的採購人員、開發出劃時代新產品的研發人員等;如果作為銷售人員,忘記了這些價值鏈,就很容易高估自己的賺錢能力。其他崗位也是類似的道理。

當我們把握了公司的價值鏈之後,可以進一步把公司放進行業當中,瞭解公司目前的行業位置,主要競爭對手有哪些,公司相比於他們的優劣勢有哪些。這些信息能夠幫助我們瞭解,自己的部門是增強了公司的競爭實力,還是在競爭中拖了公司的後腿。如果拖了後腿,那麼落後的點在哪裡,有沒有突破的方法,等等。

你可能會說:這些不是我的領導要想的事嗎?我為什麼要操心這些? 領導們並不會把他們思考的結果都告訴給我們,如果我們只是局限於本職,那麼在思維和行動上始終是被別人牽著走的;但如果我們能夠主動去研究公司的整體業務和行業環境,就能對可能到來的機會和風險早做準備。也能以目前這家公司作為研究樣本,積累起對整個行業的體感,知道自己如果跳出這家公司,可能擁有一個什麼樣的發展路徑。

增大自己的未來

再來說「未來現金流量的平均值」裡的第二個關鍵詞,「未來」。這個詞定義了我們努力的方向,那就是,讓周圍的人產生一種預期,認為你是一個在將來能賺錢的人。所謂「周圍的人」,既包括你的同事、上司,也包括同行、獵頭,等等。

在職場中,比較容易獲得高評價的,是那些具有恢復能力的人。這樣的員工,可能比那些一直領先的人更有人氣。

能夠獲得最高評價的做法是,向上司表明,你在未來想怎麼樣創造更大的價值,比如,「我在過去的幾年間做出了這些成績,希望下次公司可以讓我負責更大的項目」,即使是提出升職的要求,也要遵循這個思路,不要強調你想要什麼,而要強調你在升職之後會做些什麼、為公司帶來哪些價值。

減小自己的折現率

即使賺取現金的能力再強,如果折現率過大,那麼價值也不會很高;相反,如果能縮小折現率,即使賺的現金流量不變,價值也能得到增長。

在金融世界裡,折現率 = 風險 - 增長率,這個公式對於個人來說,也是適用的。

風險並不是危險,而是可以提前預計到的「不確定性」

不確定性就是指「對將來情況作出預測的難易程度」。

對於個人來說,也是這樣。有些人雖然賺錢的時候能賺很多,但不能賺錢的時候一分也賺不到;跟這類人相比,那些雖然賺不到大錢,不過也捅不出大婁子的人風險更低,也更值得信任。所以,即使我們賺的錢沒有很多,只要能夠每年都可以踏踏實實地做出業績,也可以縮小自己的折現率。

如果我們想持續、穩定地創造現金流量,而不是做一錘子買賣,那麼就必須帶著長期視角去工作,不能只顧眼前利益。雖然盡早賺取現金流很重要,但如果想降低折現率、降低自己在他人眼中的不確定性,那麼,在工作中把眼光放長遠一些就更加重要。

如果一個人能在逆境中保持情緒穩定,那麼周圍人就會覺得,這個人職業性強,很讓人放心;其實也就是,你的確定性比較高。所以,要時刻銘記,越是身處逆境,就越要控制情緒。

從金融角度來講,誠實的人的風險比較小。是因為這些人能夠最大限度地消除雙方的信息不對稱,努力營造一個足夠透明的信息環境;而信息共享越充分,預測的確定性也就越高。在工作中也是這樣的,公司要想規避意料之外的損失,就要盡可能多地掌握信息;而那些不誠實的人,就是信息環境裡無法控制的未知數,這會嚴重增加公司運行的風險,這個人自己也會成為公司裡的一個風險隱患。

個人的折現率也是同樣的道理

即使一個人過去的現金流不是很穩定、風險比較高,但是只要趨勢是上升的,那麼他的增長率就會上升。相應地,他的折現率也會降低。

不管是從個人成長的角度,還是公司發展的角度,我們都需要主動地洞察機遇,勇敢地接受挑戰。

我們「可以承擔的風險」是指那些,我們可以清楚瞭解「幹得好可以賺多少,最壞的情況會賠多少」的風險。用虧損的概率乘以可能虧損的金額,再用盈利的概率乘以可能盈利的金額,最後用盈利的結果減去虧損的。

同樣的道理,在你猶豫要不要接下一個項目的時候,如果計算的結果是,預期的收益大於預期的虧損,那麼就可以接下來。接下項目的同時,你也需要向領導展示你剛才的計算過程。這裡面涉及四個關鍵數字:最大虧損的金額、虧損概率,以及最大盈利金額,還有盈利的概率。其中,我們最應該強調的是最大虧損金額,也就是,如果進行這個計劃,最壞的結果會損失多少。如果領導聽完認為可以接受,那麼,即使項目失敗,由於你已經提前進行了風險預警,也不必一個人承擔所有的責任。